美國逐步加強華為禁令,台積電已停接華為訂單,市場認為,中芯國際在技術上「存在巨大差距」,無法取代台積電;專家分析,中芯的技術與資金皆相對落後,在無法通過千人計畫或挖角人才竊取技術下,新製程的發展速度不會太快,在市場上較缺乏競爭力,預期台積電繼續處於領先。
《日經》中文網日前以專文分析台積電與中芯在發展與競爭上的關係,並提到,由於技術較為落後,中芯國際無法完全承接台積電停接的華為訂單,同時中芯國際曾挖走台積電技術人員跟竊取公司機密遭到台積電起訴。
金融科技新創副投資長、臉書粉專「若伊時評」管理者林若伊分析,「中芯國際的技術跟產能無法取代台積電」,他解釋,由於晶圓代工等半導體製造業是資本跟技術密集的產業,發展上必須要有很大的「出海口」、得有下游支撐,意即必須要先獲得很大的訂單,如:蘋果的訂單,當創造出龐大的營收時,才可以再去投資很大部分的資本支出,如:廠房設備的建置,或是研發人力的投入,這會拉大與競爭對手間的優勢,領先者容易繼續領先。
林若伊表示,中芯國際雖然在資本上有國家的補貼,但卻無出海口,無法從晶片銷售的營收獲得很大的資金,特別是美國有下架中概股的呼聲,這也讓中芯國際很難吸引外資投資。
另外,林若伊表示,晶圓代工製程的技術與研發投入存在密切關係,中芯國際在無法獲得龐大的投資下也會使得技術停滯;中芯國際過去通過挖角人才,從台積電這邊盜取機密,或是通過美國千人計畫竊取技術,這都受到台積電跟美國嚴加防範。
林若伊表示,如果中芯國際無法從非正規管道偷取技術,現在就得自己研發,但在科學的研發上面必須在錯誤中嘗試找出解決方法,過程得耗費相當長的時間。在技術跟資金上難以取得進步下,中芯國際很難進到下一個世代的製程,並難以接到客戶訂單,呈現慢慢的萎縮的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