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高一生獄中家書》 給黑暗的歷史帶來光明

《高一生獄中家書》新書發表。(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高一生獄中家書》新書發表。(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大紀元訊】《高一生獄中家書》新書發表會?高一生不是指高中一年級學生,而是白色恐佈受難者、鄒族菁英高一生。他在1954年遭處決前的兩年中,在獄中寄給在阿里山的家人的家書。高一生次子高英傑表示,父親於信中寫道「我的信要保存下來,寂寞的時候看看。」當時父親書信,是家族裡唯一的安慰和支撐,尤其高一生最後的遺言「在田間、在山中、我的魂魄時時刻刻陪伴著」成為激勵家人極大的動力。

書中影像:1924年高一生(前坐者)嘉義尋常高等小學校畢業時,與兄長合照(前排右一)高達榮(勇一)。(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書中影像:1924年高一生(前坐者)嘉義尋常高等小學校畢業時,與兄長合照(前排右一)高達榮(勇一)。(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國家人權博物館28日舉辦《高一生獄中家書》新書發表會,現場特別邀請高英傑出席,他表示,如今能有此機會將家書蒐集成冊,非常感動,並以日文清唱道:「你不在的家鄉,春天會褪色」向在天上的父親表達「我們做到了。」協助校訂譯文的白色恐怖受難者蔡焜霖,則細數著身處時代轉換的同感,家書中對於家人、鄒族以及臺灣社會所透露的愛,期望轉型正義的時代,能讓更多人知道這些過去的苦難。

家書是由中日文穿插書寫,由高英傑先翻譯成中文,其後譯文由蔡焜霖校訂,其歷經戰後最後一個日文世代,對高一生的日文有格外親切的體會和掌握。最後由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周婉窈及致理科技大學教授津田勤子合力校訂,力求趨近原義,以維持原來的素樸感,集合四人之力,希望高一生的書信能帶給中文讀者日文原有的感動力。

書中影像:1952年高一生(前排右八)與吳鳳鄉小學畢業生聯合畢業典禮。此張照片為高一生生前最後一次與族人合影。(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書中影像:1952年高一生(前排右八)與吳鳳鄉小學畢業生聯合畢業典禮。此張照片為高一生生前最後一次與族人合影。(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周婉窈感觸良多,指出許多對於臺灣土地貢獻良多的人都不被社會所記憶,希望讀者在讀這些信時,不止能走過歷史的迷霧,認識到高一生,也認識到那個時代及其眾多的受難者,更期許書信內容能編錄進入教材,為更多年輕學子所知。長期致力研究原住民菁英的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塚本善也,從創立「高一生研究會」持續至籌辦「高一生生誕一百周年紀念國際研討會」,奠定了高一生堅實的研究基礎,也使得本書得以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

書中影像:1946年高一生夫婦與家人合影。(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書中影像:1946年高一生夫婦與家人合影。(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2013年高英傑將56封家書捐贈給國家人權博物館,克服種種困難終於出版成書,重要歷史證據,彌足珍貴。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表示,「過去的負債轉換成未來捍衛人權的資產」,呼籲手邊有文物的民眾要珍惜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