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紅媒影響輿論 學者籲應立法規範

【記者徐翠玲/台北報導】反紅媒活動6月23日正逢1周年。對於反紅媒活動,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胡元輝表示,媒體是非常重要的民主政治發展支柱,而言論自由是有界限的。對於中資涉及介入媒體影響輿論,當然要高度警戒、謹慎防備,不過,不能只靠臺灣的新聞消費者抵制,政府應該立法規範避免敵意國家(中共)介入媒體。

胡元輝表示,言論自由應該有界限,民主制度國家對於不具善意或具有敵意的國家介入媒體,還是要謹慎防備。尤其對於中資涉及媒體,或透過其他方式影響臺灣輿論內容,更要高度警戒。

當中國共產黨力量介入臺灣媒體,導致輿論市場偏頗或不能達成真正意見交流時,臺灣新聞消費者自然會產生抵制行為,但這並不是靠新聞消費者的自覺就可以處理,應該加以立法規範。

關於反對者認為,前立委黃國昌倡議「反紅媒法案」立法,有箝制言論、新聞自由的疑慮。胡元輝表示,關鍵在立法上是不是真正準確、有效地防制敵意國家的力量。如果在立法過程中沒辦法準確、有效處理問題,可能造成壓抑言論自由,並產生不必要的寒蟬效應,因此做法必須好好考量。

他認為,有些立法策略,比如說看媒體的資金來源是否有中資直接挹注,透過各種操作方式來迴避法令監督,要查核也很難,這類規範未必有效。第二種規範方法是經營者的企業營收來源有多少比例來自中國大陸,就不得經營媒體,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查核。

在中國大陸擁有龐大利益的經營者,要經營臺灣媒體可以,但必須放棄在中國龐大的利益,避免因利益而產生偏頗或聽令於敵對勢力(中共)。他強調,媒體是民主政治發展非常重要的支柱,如果這支柱被侵蝕、破壞,將對民主化非常不利。

至於外國代理人法,胡元輝認為,代理人收受利益、費用,代為發表被代理人的利益或主張、觀念,收受利益、費用是否正當也很難查核。這樣的規範必須考慮有效及準確性。有效意指是不是有辦法查出費用來源;至於準確性,萬一收受利益的事跡或證據不確定或是誤解,方便執政者壓抑異議者的聲音,這就缺乏準確性。代理人法在執行上要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