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感動遺千年 北宋范仲淹

蘇州范仲淹雕像。(Shutterstock)
蘇州范仲淹雕像。(Shutterstock)

文/琴心
北宋名臣范仲淹,以《岳陽樓記》名傳千古,以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感動無數仁人志士。這兩句不朽的名句,正是范仲淹一生真實的寫照。他為人孝義節廉、扶危濟困;做官忠直敢言、為民請命;為文情文並茂、理義至深;治軍嚴謹有方、威震敵膽。可以說,他是中國人萬世之楷模 。他的事蹟史書上記載很多,現擷取幾瓣分享。

「褒賢之碑」,出自范仲淹《范文正公集》。(維基百科)「褒賢之碑」,出自范仲淹《范文正公集》。(維基百科)

孤兒寡母「示關津」

據《宋人逸事彙編》記載,范仲淹在出任地方官時,下屬有個姓孫的職員病逝,丟下年輕的妻子和兩個幼兒生活無著,景況淒慘。他們想回老家也沒有辦法。范仲淹聞知,便拿出自己的俸祿接濟他們母子三人。在范仲淹的感召下,其他官員也紛紛捐助。後來,范仲淹為他們買了一條船,派了一位幹練的老吏護送他們回原籍。范仲淹怕他們在路上會遇到關卡阻礙,便寫下《示關津》一詩,交給護送的老吏,當作給水上檢查人員的「通行證」。

示關津

一葉輕帆泛巨川,

來時暖熱去涼天。

關津若要知名姓,

此是孤兒寡母船。

這首詩的大意是:一條帆船要經過長長的河川,起程在夏季,歸家可能會是秋天。途中關卡如果要查問姓名,他們是孤兒寡母啊,請予放船!

勵志苦讀惜粥

范仲淹兩歲時,父親病逝。母親只好改嫁山東朱姓人家。他自幼好學,21歲時去長白山的醴泉寺讀書,日夜不息。他將每日煮的一碗粥,分為四份,早晚吃兩份,撒些鹽拌上一些青菜,以此果腹。

知道身世後,他到南京苦讀。讀書疲憊的時候,便以冷水洗臉來提振精神。有一次,真宗皇帝路過南京,大家都爭相前往去看,仲淹卻閉門不出,誦讀如舊。有同學問他為何如此,他卻回答:「日後再見未晚!」

一位同學是南京長官之子,知道了這事,回去告訴父親,他父親便送些美食給仲淹,他竟一口不嘗,並說:「感謝長官深厚情意,我已習慣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食,日後怕吃不得苦。」果然隔年他就高中進士,見到皇帝,並把母親接來奉養,正式恢復了范姓。

為民敢言不惜命

入仕後的仲淹不辭辛苦與民一心修復殘破的捍海堤,使遷離的居民也返回家園。縣民感念范仲淹的德政,往往以范為姓。他有此政績,便被調到朝廷擔任祕閣校理。到了朝廷,范仲淹更關心朝政和民間利病。范仲淹上疏勸止仁宗在朝廷上與百官同列朝拜太后,並且請太后還政。

他對好心勸他的人說:「我官職微小,也有三百錢的俸祿,相當於兩千畝地的收成。如果我坐食祿米,不去為國為民設想,那和專門糟蹋糧食的螟蟲又有什麼兩樣?人都說犯上直諫會給自己惹禍,不是明哲保身之計。其實這樣的人才是沒有遠見的,他們不了解:只有官員都敢於直言,君主才不犯錯,百姓才能安居樂業。禍患才能不生,天下無憂。這才是遠離禍亂、保全自身的根本之道。」

仁宗明道二年(西元1033年),京東和江淮鬧饑荒,范仲淹奏請朝廷前去救災,朝廷不理不睬,范仲淹當面質問宋仁宗:「如果宮中半天不吃會如何?現在許多地方老百姓沒東西吃,豈能不管?」說得仁宗無話可回,只得派他去江淮一帶安撫災民。范仲淹每到一地就開官倉賑濟災民,免除了災區的部分賦稅。他還把饑民吃的野草「烏味草」帶回來獻給仁宗,並請皇上轉給後宮貴戚們看看,讓他們了解老百姓過的苦日子,以提醒他們不要過分奢侈。

出寶地、置義田

蘇州文廟府學是范仲淹創建的,開創了廟學合一的體制。(Shutterstock)蘇州文廟府學是范仲淹創建的,開創了廟學合一的體制。(Shutterstock)

仁宗景佑二年(西元1035年),范仲淹被貶到故鄉,他在蘇州南園買了一塊地,準備蓋一所住宅。他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這位先生賀喜道:「這是一塊能出公侯卿相的風水寶地。」范仲淹聽了笑道:「若是如此,使士人在此學習,公侯卿相不是更多嗎?」於是,范仲淹就在這裡創辦學校,延請名師講學,盛況空前,各地也紛紛倣效。故後人有「蘇為郡甲天下」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