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權」(authoritarian)在《牛津字典》的定義是:「在完全沒有個人自由狀況下,嚴格地服從擁有權威者。」
相對的,「權威」(authority)在《牛津字典》的定義是:「能給予指令、做出決定、產生遵從的一種力量。」
用教養例子解釋,「威權」就是:「因為她的身分是妳婆婆,所以在教養上只能聽她的,妳沒有自己決定的自由。」
而「權威」則是,「因為婆婆是很有經驗的教養者,她提供的資訊中有很多經過妳的實證經驗發現是有價值的,所以妳打從內心信服而願意做出相符的決定。」
權威、威權,你看出其中的差別了嗎?
人類會累積文化,幾乎所有決定都不可能完全由自己「獨立完成」,必然有形無形地參考諸多歷史上,前人學習的成果(過去),才能在生活上應對難題(現在),並面對不一定可知的發展(未來)。
在教養上也是如此,能歷經生命循環和時空淘洗後留下的正是「權威」,這也是之所以各領域都有「權威訊息」存在。但「權威」並非歷久不敗,甚至是歡迎你來挑戰的,正因為不斷在挑戰中存續下來,才得用來規範社會。
但撼動「權威」確實需要扎實而豐盛的文化積累,若能度過種種考驗,往往更形穩固。
但「威權」就不是這麼回事了,往往只來自於身分別或階級別:因為他是老師,學生就得聽話;因為他是爸媽,子女就得服從;因為他是專家,家長就不能反駁。
由於自古人類就是群居的,為了維持人類生活的秩序感,這種「威權」存在人類歷史已久,其實不易打破。
我們可從日常社會中看到各種威權和權威的影子,若無法妥善分辨,就會因為混淆而開始出現各種亂象,像是即使知道威權不妥當,但當權威還沒產生並獲得共識之前,總還是有些人寧可放棄珍貴的自由,退化到擁抱威權的存在,因為安全感與秩序感是人類內在的基本需求。
以上可見,在所有領域中學習分辨威權與權威是很重要的,教養上更是如此。
教養上,試圖找回「內在權威」
當了解威權和權威的差異後,再回頭去看那些曾讓你困惑不已、來自身邊不同人的教養建議資訊,你或許可以慢慢發現,哪些人是試圖扮演教養威權,而哪些人又是提供了值得參考的教養權威。
我想是該開始學習在教養上不要過度倚賴「外來威權」,而要試圖找回自己的「內在權威」。
雖然我不能回答「你的孩子到底是不是你的孩子」,但我確知一點:「我們都是社會的孩子。」我們的孩子也是,甚至我們的爸媽都是。但要怎麼在整體社會中找到孩子的獨特定位,首先必須找到自己的定位。
要翻轉孩子的教育,第一件事一定得先翻轉父母的教育。當父母不再迷失,可以在過去和現在的脈絡中看清自己,才可能看到孩子的獨特性。而孩子正是你的未來,是你我共同的未來。
父母不要過度在乎滿天飛的教養資訊所彰顯的外在威權,他們無法定義你是不是一個好爸媽。你應該在真正和自己寶寶(寶寶也是唯一你應該聆聽的真正專家、真正老師)持續互動的過程中,過濾教養「資訊」成為教養「知識」,再慢慢發展出專屬的教養「智慧」。
——摘編自《人初千日育兒全書》,(方智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