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 要聞

美大選民調為何不準?分析師點破四盲點

美國人常說「沉默的大多數」才是決定大選結果的主導因素,而不是民調數據。美國選舉示意圖。(AFP via Getty Images)
美國人常說「沉默的大多數」才是決定大選結果的主導因素,而不是民調數據。美國選舉示意圖。(AFP via Getty Images)
【記者程航/綜合報導】美國大選民調數據似乎在重複4年前的老樣子——民主黨競選人的支持率看起來高於現任總統川普。政治分析師說,這是由於多數民調機構的抽樣採訪存在四個主要問題。

一、無法確定受訪者是註冊選民

昆尼皮亞克等多家民調顯示,民主黨總統競選人拜登的全美支持率比現任總統川普,高出9個百分點。目前距離美國大選還有3個半月時間。

在2016年大選的同期,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的民調呈現了極為類似的「領先」數字,而且這種「趨勢」一直保持到大選結果出爐的前一刻。結果證明,川普勝出,多數民調數據完全錯判了民意。同樣的問題似乎再次出現。

綜合美國時政評論,民調機構在抽樣時,需核實受訪者是否為註冊選民,只有註冊選民的回答才算有效。然而多數民調在採訪時,只簡單問對方,是否為註冊選民,只要答「是」,即算作註冊選民,被納入抽樣數據。但他們中有些人並非註冊選民,不會去投票。這些人的回答不該被計入有效數據。也因此,民調與實際民意表現的差距甚遠。

二、受訪者構成嚴重失衡

民調中對民主黨選民和獨立黨派人士的採訪比例超過70%,而對共和黨選民的採訪比例不足25%。這種受訪對象比例的嚴重失衡,使民調結果缺乏可信度。昆尼皮亞克在2016年的民調同樣存在這個問題。

三、隨機撥號的潛在問題

許多民調機構在採訪選民時,多採用隨機撥號的形式;接聽電話的人多數是沒有工作、可以隨時接起電話的人。結果還顯示,他們更多是偏自由派和左翼人士,在回答問題時,更願意提供採訪者願意聽到的、具有傾向性的回答。

另一方面,多數註冊選民和保守派選民不喜歡接受電話採訪或在網路上填寫民調問卷,他們更願意採取最直接的行動——為支持的候選人,去投票。

四、主流媒體刻意反對川普

除了屈指可數的幾家保守派媒體,美國多數媒體持反對川普的態度,採用的民調數據也更傾向不利於川普,甚至扭曲數據。因此,人們常常聽到一邊倒的民調消息,但很多時候這些數據沒能反映真實的選情。

由於上述四方面誘因,美國大選民調的數據與事實存在較大差異。這也是為什麼,美國人常說「沉默的大多數」才是決定大選結果的主導因素,而不是這些缺乏生命力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