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蘋果公司為例,該股因財報亮麗,市場多稱無懈可擊,上週五(31日)股價大漲10.47%,收報425美元,市值1.84兆美元,成了全球最有價值的企業,突破2兆市值歷史門檻似乎唾手可得。
多數分析師認為泡沫風險低
那麼,美國科技股漲到這裡到底貴不貴?有沒有泡沫的成分?多數分析師認為2020年的科技股大漲與2000年的網路泡沫不可相提並論,因為當時許多新上市的網路股連年虧損但股價飆漲,而此時領漲的科技巨頭漲幅雖高,但卻是握有富可敵國的現金流量和不斷成長的營運績效。
不過,仍有專家認為今年疫後的科技股大漲並非全數反映獲利成長前景,而是聯準會的不斷放錢,讓科技股的股價估值不斷受到吹捧。例如,巴菲特旗下公司幾年前開始買進蘋果公司時,該股的歷史本益比不到10倍,如今已攀升到33倍。
聯準會7月29日宣布,從現在到2021年底或2022年初,每個月將至少提供市場1,250億美元的流動性,以刺激景氣的復甦。換言之,在這未來的18個月內,聯準會將供應2.1兆美元的寬鬆資金,這讓市場參與者大感放心,認為只要股市下挫,聯準會就會印鈔救市,因此就算經濟數據不佳,也會勇敢搶進股票。
聯準會此舉雖令投資人放心,但部分專家卻擔心,過度的寬鬆政策,已將自身陷於只能寬鬆、不能緊縮的政策惡性循環,如此將重蹈日銀長期低利率、但卻讓日本經濟失落三十年的覆轍。
聯準會的寬鬆政策過去就創造出各種泡沫,如1990年代的科技和網路泡沫、2000年代中葉的美國房市泡沫,2020年這次的超寬鬆政策很可能助長新一波金融產品的泡沫。
現在,除了美國科技股大漲之外,黃金和白銀也大漲。金價期貨7月31日盤中已衝破歷史新高的2,000美元/盎司大關,2020年迄今大漲31%,白銀今年的漲幅也超過37%。比特幣的每枚價格又攻破1萬美元關口,最新報價1萬1,379美元,較3月低點3,850美元飆漲190%。這些金融資產的漲幅,一點也不比那斯達克成分股遜色。
所幸,用於民生物資的原油價格沒有飆漲,西德州原油約在40~41美元/桶附近,比近幾年的60美元附近低了許多。大豆、玉米、小麥等民生必需的大宗物資也都維持在近年的低價格。這些大宗物資維持在低檔,促進了低通膨的環境,進一步強化了聯準會超級寬鬆的政策訴求。
錯失恐懼症成流行詞
最近,金融圈流行一句投資心理學名詞——錯失恐懼症(FOMO),這意味著,當科技股不斷上漲,就會引發擔心沒跟上行情投資人的不斷追價買進,因而導致股價又進一步上漲。
這種錯失恐懼症也發生在今年3月,當時疫情重創歐美,股價連環重挫,許多投資人擔心手上的股票等金融資產會變成壁紙,於是不計價拋售,讓全球股市跌入熊市崩盤的深淵。
美銀的全球基金經理人調查發現,74%的專家認為當前最擁擠的交易是美國科技股,但他們基於留強汰弱的操作屬性,仍然持續加碼今年當紅的醫藥和科技類股。
投資人對於無法跟上牛市漲幅的恐懼,已反映在交易的數據上。
根據芝加哥期權交易所全球市場公司統計,市場密切關注的股票賣買權比(equity put/call ratio)最新比例約在0.55,顯示目前敢用槓桿放空的人,只達敢用槓桿做多者的55%,雖比6月的低檔0.37略微提升,但卻遠比3月份恐慌高峰的1.28低許多。
最擁擠交易的美國科技股會不會續漲?這將取決於那些勇敢追價的投資人是否還有更多的資金投入。但由於股價估值已不便宜,即使此時沒有科技泡沫,也不是長期投資者應該勇敢介入的價位。(小標為編輯所加;受限篇幅,文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