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避免遺漏可能刑案 法醫所試辦CT探死因

法務部主秘兼法醫研究所代理所長陳宏達表示,死者無法說話,需要透過法醫師透過醫學、病理學等相關專業經驗為死者發聲、讓家屬安心。(記者袁世鋼/攝影)
法務部主秘兼法醫研究所代理所長陳宏達表示,死者無法說話,需要透過法醫師透過醫學、病理學等相關專業經驗為死者發聲、讓家屬安心。(記者袁世鋼/攝影)

【記者袁世鋼/臺北報導】法務部法醫研究所推動驗屍工作科技化,引進電腦斷層掃描(CT)協助法醫進行相驗工作。病理組組長許倬憲5日表示,為順應我國國情,解剖亡者的比例僅有8%,其餘皆僅透過外表相驗,若透過CT影像協助判斷,將可增進相驗品質、避免誤判而遺漏可能的刑事案件。

法務部長蔡清祥表示,在今(109)年520總統就職後,他就已宣示要將法務部「科技化」,以增進服務品質,並就法務部五大系統提出七大科技前景計畫,而「電腦斷層掃描探求真相」就是其中之一。然而,購置CT經費龐大,也需評估設置空間與地點,因此將利用該所北區解剖室的舊型CT重新維護校正,先行規劃為期6個月的試辦計畫。

許倬憲說明,驗屍工作分為非破壞性的外觀檢查及破壞性的內部檢查2種,分別稱為「相驗」與「解剖」;而為順應我國民情,若為自然死亡、死因明確的非自然死亡或死因不明但非刑案者皆以相驗為主,解剖率僅有8%。他表示,引進CT協助相驗後,若發現異狀可再進行解剖,避免遺漏可能的刑案;且事前的影像判讀也有助法醫心證,提升解剖品質。

許倬憲表示,運用CT掃描遺體的優點很多,以現在的技術還可以進行3D立體影像重組,還原死者骨骼全貌,進而提升相驗品質;也可保全影像證據,提供缺乏相關專業知識的國民法官做為參考;另外,也有助於遠距諮詢、降低傳染病風險,更有望能緩解我國長期以來法醫人力不足的困境。

此外,法務部為了解6歲以下兒童死亡是否有受虐情形,自去(108)年起規劃實施「6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檢核機制」。許倬憲說,一般若在遺體上發現新、舊外傷雜成的情況,很難直接認定是否為受虐,但透過CT掃描後,若發現骨骼上有舊的骨傷,就可高度懷疑有受虐情形,真正為死者權益把關、避免冤抑。

許倬憲強調,試辦計畫以建立標準作業流程、法醫教育訓練及研擬相關配套措施為目標,目前以疑似他殺案件及重大案件、檢察官認有掃描必要的案件為主;遺體經該所北區解剖室CT掃描後,委請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張晉誠協助判讀,再由法醫立即執行解剖,以比較兩者確認死因,建立我國CT法醫實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