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這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2020年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僅僅在第一段,就用了「嚆矢」、「振翮」、「肯綮」、「祓魅」、「婞直」、「孜孜矻矻」等多個生僻詞語。
據刊登該文的《教學月刊》公眾號介紹,當初在高考閱卷時,首位閱卷老師只給這篇作文39分,第二和第三名閱卷人卻給了55分的高分。最後,作文審查組打為滿分。
滿分作文 評價兩極化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這篇「天書」隨後迅速在網路上激起不小波瀾。有人認為〈生活在樹上〉一文具有「深度的思辨」,是一種「個性化表達」;不過更多人形容文章矯揉造作、晦澀難懂。
其中,不願透露全名的中國獨立媒體人劉先生就向記者戲稱,文章「看得他腦殼疼」:「信息量非常少,主體是靠故作艱深的車轂轆話湊字數,而且大部分內容是單純的羅列,沒有論證,也談不上邏輯。換個說法就是無病呻吟,為炫技而炫技。典型的書讀得多而想得太少。」
劉先生還就社會對文章評價兩極化的現象表示:「贊同的大部分是中國國內常見的『知道』分子和做題家,有知識沒思想的那種。在他們看來這就是好文章,因為「知識點」夠多。批評的一種是真看不懂,另一種是真有文字功底,看穿了這種堆砌廢話的小把戲。」
蝴蝶效應?或有學生模仿?
有鑒於民眾對事件的討論似乎過於激烈,《教學月刊》微信公眾號目前已將文章刪除。澎湃網引述《教學月刊》的工作人員表示,由於浙江省高考招生工作仍在進行中,現在發布文章可能不是很合適。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稱讚〈生活在樹上〉「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但同時也提到,文字表達如此學術化,不是一般高中學生能做到的,不建議其他學生「模仿這其中的晦澀」。
《中國青年報》評論員曹林則發文炮轟「浙江這篇高考滿分作文侮辱了語文」,質問「這樣不說人話的文章拿滿分,傳遞了一種什麼樣的寫作方法論和價值觀?」
旅美作家凌滄洲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時則形容,事件頗有「葫蘆僧亂判葫蘆案」的意思:「糊塗老師『亂判』作文的話,學生寫了言之無物的東西,老師給他一百分毫不奇怪。這就是對教育的一種嘲笑。」
凌滄洲還補充說,中國社會和官場恰恰需要一種空洞無物的氛圍。「比如說一個當官的上臺講話,全是政治套話,因為他不能講自己想講的東西,但同時又不得不裝作很有學問,裝作很虔誠。」
中國「應試」教育不教思考?
近年來,有關中國「應試」教育「把所有雞蛋全放在高考這一個籃子裡」,要求學生背知識點、押題、拿高分,造成中國高校學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維,墨守成規的討論不斷。一些人認為,中國大部分家長的教育觀念較為功利,學生自身的培養多遭忽視。
劉先生向記者透露,一位中國國家教育委員會的人員曾評價中國的教育是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設計的、用於快速量產技術工人的體系,根本沒想過要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