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全臺逾四成議員赴中考察 學者:易成情蒐目標

【記者袁世鋼/臺北報導】據「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統計,全臺22個縣市議會共有912名議員,每年共有逾新臺幣1億1千萬元的出國考察預算,但其中有42%的議員都集中前往中國考察。對此,華人民主書院董事長曾建元質疑,難道是要考察中國的民主政治嗎?選民應將考察報告作為投票的參考依據。

曾建元表示,蔡政府執政後,在兩岸官方往來中斷的情況下,議員到中國訪問就變成傳遞兩岸訊息的重要管道。他認為,議員與中國有交流是沒有問題,但臺灣政治人物、敏感的學者、公民團體領袖等都會被中國國安單位關注並設法結交,目的是進行情蒐,「這是非常普遍的情況,當然也很容易發生在議員身上」。

不過,曾建元質疑,這些議員赴中考察的民意基礎在哪裡?地方議員到中國並沒有討論兩岸協議的職權,更不可能考察中國的「民主」政治;如果是為了地方問政需求,考察回來也應公布考察報告、心得。但據媒體報導,2019年全國議員出國考察總數1,457件,但考察報告卻僅公開約二成、近六成連報告都沒寫;曾建元說,即便公開內容也是荒腔走板。

「大部分議員都是去旅遊啦!」曾建元說。他認為,中國的地方政治、公民社會、草根組織其實根本比不上臺灣的民主政治,即便有看似先進完善的硬體設備、建設,也都是集中國家力量所推動的,並不能以此認定是中國地方政府的施政效率優良。

曾建元也提到,中共確實會利用性招待的方式,並從旁攝影,事後再以此進行政治上的勒索威脅,過去很多的間諜案都是如此。臺灣民意代表本身的應酬文化,到了中國後很容易放縱,如果沒有警覺心就很容易遭對方設局。雖然未必有洩露國家機密的問題,但中共輕易取得地方政府資料也會對國安造成威脅;尤其臺灣目前相關的法律並不完善。

他建議,與其去中國「考察」,不如多花一些錢到日本、韓國等鄰近的民主國家,對議員在問政上的幫助反而比較大,即使真的是花公帑去旅遊,品質也比中國更好,且民主國家也不會發動「藍金黃」計畫,如此才是比較實在、更能說服民眾的辦法。不過,如果到中國去了解一些民意狀況也無可厚非,但一定要有國安意識、國家忠誠度等基本要求。

而媒體報導中也提到,雖然內政部曾要求議員考察回國後須撰寫報告,但卻缺乏強制力。對此,曾建元坦言,「只能靠民意輿論來監督」;他認為,相關考察資訊的自主揭露,有助於選民在下次選舉時決定議員是否能連任,民主政治最終還是要由選票來決定懲罰或縱容這些不當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