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智慧手機產值,工研院指出,受COVID-19(中共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下滑14%,全年出貨量預估為12.8億支。2021年在疫情及5G智慧手機往中階機種推進影響下,刺激換機潮需求,預估出貨量約13.8億支,年成長達7%。另,工研院士29日在院士會議上建議,臺灣的下一步,應首重加強數位科技能力與人才培育。
工研院觀察分析,全球智慧手機市場原預期2020後,將引入5G換機潮的商機,但COVID-19(中共肺炎)從2020年初即開始影響全球智慧手機的供需下滑,同時也部分延宕區域市場5G開臺的時程,預估2020年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約12.8億支,年下滑14%。
工研院指出,全球智慧手機在疫情的衝擊下,更重視上游供應去中心化的布局,以近期蘋果公司旗下供應鏈的變化更為明顯,無論是立訊併購緯創昆山廠、和碩收購子公司鎧勝全數股權、藍思併購可成泰州廠、臺灣組裝廠加大印度投資,預期朝向供應來源分散化,產地多元化,以及重直整合達成彈性管理與成本控制等策略。
展望2021年,工研院表示,全球智慧手機市場規模將逐步轉正成長,預估整體出貨量約13.8億支,年成長達7%。由於2021年仍可能受疫情的不穩定因素影響,總體經濟復甦緩慢,將連帶影響消費者延長購機周期或取消購機計畫,因此整體出貨較2019年仍未達其水平。
臺灣應加強數位科技 結合ICT優勢
工研院29日召開院士會議,今年度院士會議首度結合實體及線上方式舉行,包括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董事長劉德音與總裁魏哲家等23位院士參加,共同探討產業升級與轉型。
工研院表示,院士認為對於臺灣的下一步,應首重加強數位科技的能力與人才培育,同時結合臺灣ICT優勢,以智慧醫療、循環經濟等跨領域創新建構產業鏈,才能為臺灣產業找尋國際新定位與市場新契機。
工研院士指出,面對數位科技所帶來數位轉型的趨勢,再加上各國製造業在地化的需求將迫使製造廠商需要全球布局,臺灣要翻轉思維,重新學習合作方式與利益的分享,建立服務系統,並由政府帶頭、民間參與,創造成功案例。
臺灣應發展使用者為中心的系統架構,形成智聯網的數位經濟;整體產業由應用端聯合發展,從ICT、軟體到服務,產品要便於使用,系統架構平台設計很重要,從功能模組到末端應用可以同時發展,以世界為市場邁進。
院士也提及,水泥、石化等傳統產業與高科技同等重要,傳統產業結合ICT科技,可將廢棄或剩餘的原料轉化為更高階的材料,創造新的商業模式讓廢棄物產生更高的經濟價值,行銷全世界,也解決能資源的浪費。
院士強調,在國家長期產業發展與創新機會方面上,產業人才的長期培育是重要的,由學校培養基礎人才,工研院可培育產業5~10年所需要的斜槓人才,成為產業人才庫。人才培育包括,善用專長,應用導向創新;基礎學問與技術突破。中研院與工研院在基礎學問與技術突破,要讓企業和高級工程師等容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