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文裡,工作「Broterwerb」的字面意思就是「獲取麵包」(Brot erwerb)。晚餐「Abendbrot」的意思是「晚上的麵包」(Abend brot),點心時間「Brotzeit」字面意思則是「麵包時間」(Brot zeit),體現了麵包對德國人的重要性。
以下,我們整理了德國麵包最有趣的5個小知識,如果你喜歡德國文化或熱愛麵包,千萬別錯過喔!
德國是世界上擁有最多種麵包的國家。根據德國麵包研究所(Deutsches Brotinstitut)的註冊清單,全德國有超過3,200種不同的麵包,隨著麵包師們的研發與創新,這個數字還在繼續增加中。
究竟,為什麼德國會有這麼多種麵包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是,在俾斯麥出任首相,促成德意志統一以前,數百年的時間裡,德意志地區都是多國林立,境內數百個親王國、公國、主教國與自由城市各自為政,展現了豐富多元的面貌。在這種條件下,各地很自然地發展出不同的傳統麵包。在相互競爭交融下,展現出多樣化的面貌。
第二,德國的土壤與氣候條件,不像法國、義大利等地一樣容易種植小麥。因此除了小麥,當地也會將黑麥(Rye,又稱裸麥)、斯佩耳特小麥、大麥、燕麥和蕎麥等各種穀物作為材料,製作出口感紮實、營養豐富的麵包。傳統的德國麵包,也彌補了德國冬天氣候嚴寒,不易取得蔬菜的缺點,提供了充足的維生素與纖維質。
2. 麵包文化被列為世界遺產就像法國飲食與阿根廷探戈舞蹈一樣,德國麵包工藝因為具有獨特的多樣性,在201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然,麵包工藝由來已久。在歷史上,第一個烘烤出的麵包,應出現在兩河流域。在西元前2,500年前,埃及人已掌握了製粉和發酵技術。到了西元前1,200年,埃及人已經可以製作出50種不同的麵包了。然而,在特殊的歷史與氣候下,德國麵包從中世紀的麵包工會開始大量發展,展現了獨特的多樣性。
如今,麵包也在德國文化習俗上,扮演了許多角色。除了新年、聖誕節、復活節等節慶麵包外,從出生、結婚到喪禮中,麵包也在許多儀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3. 作為禮物的麵包過去,德國婦女生產後,親友們會送麵包卷和雞蛋當作祝賀的禮物。在某些地區,年輕的媽媽為了祈求孩子健康,還會向麵包店購買展示用的麵包,作為孩子的護身符。
「鹽和麵包」在德國文化中,也是豐收與繁榮的象徵。在婚禮上,新娘會帶著鹽和麵包,希望為新郎帶來好運與財富。直到今天,如果有朋友搬家,人們也會送他們麵包和鹽。
4. 變硬的麵包會被做成肉餅如果家中有變乾或變難吃的硬麵包,德國人不喜歡像法國人拿去浸牛奶、蛋和奶油,做成法國吐司。德國人除了會把硬麵包做成麵包粉之外,也會將硬麵包浸水,加入絞肉和蛋做成肉餅,搭配馬鈴薯做成新的一餐。
巴伐利亞有名的家常菜「德國餃子 Semmelknödel」,也是將硬麵包磨碎,加入洋蔥、香芹和牛奶,捏成緊實的丸子,水煮並調味而成的。
5. 全粒穀物做成的週日麵包對一般人來說,麵包由麵粉做成,已經是普遍的常識了。然而在德國,卻有一種由全粒穀物做成的週日麵包,也別具一番風味。
製作這種麵包,所用的是整顆穀粒,成品咬起來會有顆粒般的口感。製作時,會先將穀粒用熱水煮過,再放隔夜任其自然發酵,利用穀物中的澱粉酶自然分解澱粉,因此最後會略帶甜味。烤的時候,通常會放入吐司盒裡,用100℃左右的烤箱蒸烤16~24小時。這類麵包中最有名的,就是粗粒黑麥麵包「Pumpernickel」。
這類麵包在過去,是禮拜天時麵包店利用烤箱餘溫製作的,呈現了德國人實際且物盡其用的精神。這類麵包口感紮實溼潤,容易碎裂,適合搭配培根、牛肉片或蛋黃醬等食用。如今,現代麵包店週日也有麵包師輪班出爐,這類麵包遂改由專業工廠製作,往往都是添加酵母發酵,也提高了烤溫,以縮短製作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