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前瞻基礎建設「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讓留存於海外的珍貴臺灣藝術家創作獲更好的典藏保存。臺灣前輩畫家洪瑞麟長子洪鈞雄,將父親畢生作品捐贈文化部,經歷一年多的準備與籌劃,共1496張圖及40本素描冊,終於在109年底返抵國門,將交由國美館代管。
國美館表示,為迎接洪瑞麟作品回臺,早於108年底便委託成功大學教授蕭瓊瑞前往美國調查造冊,但作品的歸鄉路因疫情影響而充滿變數,作品終在去年12月22日運抵國美館。此次捐贈創下旅居海外藝術家中,單一人捐贈作品最多的紀錄。國美館原典藏6件洪瑞麟的作品,包含4件水彩畫及2件油畫,加上本次的捐贈,將為臺灣藝術史的研究提供更充分的素材。
國美館「如光隨行–洪瑞麟作品開箱記者會」中,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洪瑞麟的美學以簡單的線條深刻刻劃勞工的身影,「不管礦坑有多麼黑暗、礦工朋友身上有多少黑炭,前方總有一道光譜,除了呈現勞動美學外,也是撫慰人心、帶給人們希望的作品。」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說,海外臺灣藝術家作品的回歸對臺灣文化藝術保存影響巨大,未來也將持續推動前瞻預算,協助重建臺灣藝術史。
洪瑞麟1912出生於臺北,繪畫生涯約略可分為藝術啟蒙期(1924~1930)、留日進修時期(1930~1937)、礦工時期(1938~1972),以及晚年陽光時期(1972~1996)等四個時期。捐贈的作品完整涵蓋了四個創作時期的作品,完整呈現「勞動美學」臺灣藝術前輩畫家的創作風格。
洪瑞麟曾任職於瑞芳的煤礦工廠,以礦工為創作題材的「礦工時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我的畫就是礦工日記,也是我自己的反省」,洪瑞麟礦工時期的作品整體筆觸多粗獷率性,卻在寥寥數筆間精準描繪勞動礦工的姿態。作品往往以一片黑暗的背景中透露出的微光象徵生命裡的希望,展露出洪瑞麟的人文關懷。
國美館長梁永斐感謝說,國美館將進行捐贈作品的典藏及數位化,並擴大加值運用,妥善規劃洪瑞麟的作品展與論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