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愛、有用、懶得丟?
人們收藏物品的理由千奇百怪。因為這是自己專屬的東西、這是用來招待親友的東西、這是某人特地送給你加油打氣的東西……也可能沒有任何原因,不知不覺就被你保留下來,或純粹覺得丟東西很麻煩而一直沒有處理。換句話說,人們把東西留在身邊的理由,不外乎有愛、有用、懶得丟。
對這些人來說,若一再逼迫他們接受「充滿回憶的物品最多不能超過兩箱」、「購物量不得超過家裡的收納量」這類嚴格規範,只會令他們更加退避三舍而已。
4大原則 輕鬆整理免丟東西
傳統的整理收納書,說穿了就是極簡主義者的養成教育,只適合能夠冷靜看待物品用途、不帶感情地將物品分類,然後爽快丟棄毫無用途之物的人。
還不是把東西丟完就算了,後續還得為了維持整齊的居家環境,而每天刻意安排時間努力整理,神經繃得超緊。坦白說,我真的很懷疑,這樣的做法是否符合自己原本的人生目標。
以下我將逐一說明,不丟東西整理術的4大基本原則。
1.無須大量丟棄,捨不得就不要丟
面對購物時,會花很多時間反覆確認、評估,之後也打算好好珍惜物品的人,若要他在短短5秒鐘內決定該留或不留,然後果斷地把不留的東西扔進垃圾桶,這中間的不安與被逼迫感,將會害得他們反覆思索「我上次那樣根本是在亂丟,真是太不應該了!」並後悔萬分。
在這之後,為了彌補這種空虛感,大部分人會因此買進更多新物品。這就是「明明環境才剛整理完,沒過幾天卻又再次爆棚。」的原因。
不丟東西整理術的重點不在於「丟了多少東西」。只有對物品毫無情感者,才會對玄關前推放大量清出、待棄垃圾的景象感到痛快。記得,我們的目標是提高留用物品的品質,而不是在丟棄量上較勁,因此就算只能清出少量垃圾也沒關係。
2.房間大小不重要,只須專注將物品分類
收納是為了協助我們更有效率地使用物品,充其量只是手段,絕非目的。居家環境的大小與物品的依戀程度毫無關係,所以只要把「物品的意義」和「收納難易度」拆開來,當成兩件事思考,就能實現絕對不會後悔的整理。因此,請大家先暫時不要理會收納量,專注在「這個東西對我有什麼意義」的分類作業即可。
3.慢慢整理也無妨,每次不超過3小時
一般人對於整理的態度都是「必須一氣呵成,絕不能拖拖拉拉」,但這樣的做法對於那些熱愛物品的人來說完全行不通。
整理是相當需要集中精神的程序,而人們每天能夠持續做出正確判斷的時間,最多不超過3小時。為了符合這項原則,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整理時間拉長、分段,以「每週1、2次,每次不超過3小時」的方式,穩紮穩打地向前邁進。
根據我的經驗,若是一人獨居的場合,光是整理整間房子,平均就得花上約20~30小時。當然,若你想快點看到效果,也可以利用連休時間集中處理,一口氣完成整理作業。
但如果強迫自己在一天之內,持續整理超過3小時以上,不論進展是否順利,最終都很容易陷入自暴自棄的局面。在這種恍惚狀態下,很多人會把所有的東西全都丟進垃圾桶,然後,你一定會為自己當下的衝動而後悔。
因此,最理想的整理狀況,是在每次3小時內、從容整理的過程中,猛然驚覺:「家裡什麼時候變得這麼整齊了?」每週只須花30分鐘維護,就能打造出更容易整理、維持的理想居家環境。
4.不丟東西,反而有助釐清你愛的是什麼
每個人對物品的感情各不相同。最簡單的分類,就是「依戀強烈的物品」和「沒有依戀的物品」。因此,在進入整理之前,請先試著建立一套「將依戀視覺化」的愛物排行榜。
所謂喜愛的物品,大多都是:一看就喜歡,非買下來不可。光是用看的就覺得情緒激動、萬分滿足。 從沒想過要把這東西丟掉,會一直留在身邊。
就像這樣,喜愛的物品就是能觸動你心靈的物品。你可以透過這樣的評估方式,釐清自己愛的究竟是什麼。
評估自己的愛物時,首先請環視房間,把所有你能想到的喜愛物品全寫在便條紙上。這時要注意的是,不論物品大或小都可羅列其中。從「吉他」這種大物品,到「試用保養品」這種小東西,全都可以視為自己喜愛的物品。
把喜愛的物品都寫好之後,接著請按照圖示,依照喜愛的程度排列順序,建立出愛物排行榜。
在實際進行整理作業時,這個排行榜會影響到你「整理的順序」。感情越深的物品越需要花時間整理,所以要把那些物品留到整理作業的最後。
如果你和家人同住,還請邀請全家人一起建立此排行榜,共同評估、討論彼此珍惜的東西。事先了解「哪些自己意想不到的東西卻是家人所珍惜的」,就可避免日後不小心把對方重視的物品丟棄,或是強迫對方整理而引發爭執問題。
——摘編自《不丟東西的整理術》,(方言文化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