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避免盜伐臺灣山林的「山老鼠」輕易脫罪,法務部調查局成功建立了臺灣檜木DNA資料庫。法務部蔡清祥表示,過去山老鼠被查獲後有很多辯解,但未來查獲贓木時,只要比對DNA就能判定來源,為司法辦案提供有力的科學證據,強化追訴與預防犯罪效能。
調查局17日舉行「檜木DNA鑑定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調查局局長呂文忠表示,臺灣檜木是《森林法》公告列管的貴重林木,同時也是木雕工藝市場的熱門商品,使盜伐案件頻傳;但查緝山老鼠非常困難,人員因地形關係很難長時間巡視。即便查緝到案,法院審理時也常因證物缺乏有效鑑定,導致證據不足或量刑過輕,無法達到嚇阻效果。
為此,調查局自2017年起執行臺灣扁柏、紅檜的DNA鑑定研究,花費4年時間成功開發出臺灣檜木特定的DNA分子標記,完成個體鑑別技術;並在農委會林務局的協助下,派員深入臺灣山林蒐集檜木群樣本,建立600株臺灣檜木DNA資料庫,猶如檜木身分證。未來查獲贓木時,只要比對DNA資料庫,即可判定贓木來源。
調查局說明,人類DNA已有完善的鑑識系統,但未知的檜木DNA遺傳系統,較人類基因體更複雜且龐大,因此尋找合適的DNA分子基因標記猶如大海撈針。由於「質體(Plastid)」是在細胞染色體或核區DNA之外,能夠自主複製的DNA分子,且可殘存於死亡多年的木材中,因此研究團隊便以此開發出足以鑑別檜木物種至變種層級的鑑定系統。
調查局指出,這套系統可用來鑑定枯死木或漂流木,也可用來初步篩檢盜伐木物種,省略後續的鑑別程序。另為彌補質體DNA標記無法有效鑑別個體的問題,研究團隊最終篩選出臺灣扁柏、紅檜的染色體分子基因標記各20組,鑑別率皆達到能區別個體研判閾值以上,也符合法院對鑑定報告的要求;研究成果更登上兩知名國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