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國際調查報導:甘比亞迎來中資 環境受污染漁產資源損耗

甘比亞漁工在中國籍的漁船上捕撈鯡魚,最終用來製成魚粉,船上生活條件惡劣。(美國非營利組織「非法海洋計畫」提供)
甘比亞漁工在中國籍的漁船上捕撈鯡魚,最終用來製成魚粉,船上生活條件惡劣。(美國非營利組織「非法海洋計畫」提供)

【記者侯駿霖/臺北報導】根據中央社21日報導引述的「非法海洋計畫」(The Outlaw Ocean Project)最新調查報告中顯示,由於在中共「一帶一路」倡議下,台灣前邦交國甘比亞的海洋資源逐漸耗盡,不僅造成當地海洋嚴重污染、資源損耗,還導致居民的經濟發展機會遭到剝奪。

據中央社報導,曾獲普立茲新聞獎的前《紐約時報》記者、美國非營利組織「非法海洋計畫」主任爾比納(Ian Urbina)調查指出,中共大型企業在非洲國家甘比亞海域大肆捕魚,在當地興建不符法規的魚粉工廠,生產運回中國境內作為養殖漁業飼料,之後更將養殖魚以高價零售的方式出口至甘比亞,使當地漁民失去生計。

此外,魚粉工廠所排放的化學物質造成甘比亞生態環境的污染,同時,海洋資源也逐漸耗盡,下一代恐無魚可捕。

位於西非大西洋沿岸的甘比亞,人口數近217萬,與中華民國台灣在1968至1974年以及1995至2013年間有正式外交關係。

根據「非法海洋計畫」最新發布的調查,在中共「一帶一路」倡議下,不僅造成甘比亞海洋嚴重污染、資源損耗,還導致當地居民的經濟發展機會遭到剝奪。報告表示,這些現象在2016年甘比亞與中共復交後日益惡化。

報告引述出身甘比亞的微生物學家曼江(Ahmed Manjang)表示,當地人直接與魚粉工廠競爭,這些工廠日產量在500噸左右,並將廢料直接排入大海,更毫無管制。「這不是開發,而是剝削。」

甘比亞記者曼尼(Mustapha Manneh)指出,儘管當地民眾群起抗議,但是「中共提供了甘比亞許多貸款及補助,污染我們政治人物的思維模式,讓他們為所欲為。」

據中央社引述報告內容指出,漁業一向是甘比亞重要傳統經濟活動,且當地民眾有50%的蛋白質攝取量來自海洋。中資企業則不僅活躍於非法濫捕,也因漁船上的惡劣勞動及衛生條件而惡名昭彰。

濫捕不僅是想直接利用漁獲,也是為了製成魚粉,是一種加工特定小型魚類的粉狀補充性蛋白質,但是魚粉的生產過程對海洋有強大的破壞力,因為全球約1/4漁獲就是用於製造魚粉,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中國資金被用來在甘比亞擴展魚粉事業。

但根據「非法海洋計畫」報告指出,2017年中國取消甘比亞1400萬美元債務,並在當地農漁業投入3300萬美元,包括興建生產魚粉的3座魚類加工廠,其中以「金領」(Golden Lead)最具代表性。

但中共宣傳的「金領將創造就業機會,為當地打造魚市場」口號,至今不僅未兌現承諾,還製造大量污染,居民成了為中資及腐敗政商共犯結構服務的工具。

面對居民一波波的憤怒抗議,甘比亞政府警告,「太過強勢」有害引進外資。報導指出,甘比亞居民希望政府依法能制裁發生於自家海域的非法濫捕行為,但政府缺乏必要的政治意志、資金、監控以及執法能力。

總部設在美國的非營利組織「海洋守護者協會」(Sea Shepherd Conservation Society)因此介入調查,並與甘比亞相關單位合作,巡邏海域、登船檢查,扣留有違法捕撈行為的13艘外籍工業級船隻,其中大多為中國籍,航海與漁撈日誌也未依規定記錄,但相較可預期的龐大利潤,5仟至1萬5仟美元不等的罰金,恐不足以嚇阻非法濫捕。

另一方面,魚粉工廠並未給本地人帶來財富,甘比亞人均GDP在800美元左右,有約一半的人口生活水準在貧窮線以下。魚販西塞(Abdul Sisai)表示,製作魚粉的主原料鯡魚,在20年前的數量之多,以前在魚市是免費給客人的東西,如今本地民眾已經多數都買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