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縱橫職場

【教練觀點】企業人格診斷

文/吳政峰(職涯青創顧問師)
企業,就如同自然人一樣,具有人格與其行為模式。從歷史的角度看來,社會上存在著良性穩健發展的企業,然而也有不擇手段、惡意逐利的企業。只不過,「善、惡」兩面,本是人性,或用平常心與無分別心看待即可。

然而,二十世紀以來,人類的發展快速,資源耗用急劇、汙染問題嚴重,已造成地球暖化、極端氣候、細懸浮微粒增加、土地汙染、勞動剝削、貧富差距等問題。

多年前,有部電影《企業人格診斷書》(The Corporation),描述的便是現今企業的營利本質與演變型態。導演巧妙地運用了精神心理學的診斷標準,對現今企業進行了人格檢查,而得到以下結果:

一、對他人感受無動於衷(源自於對勞工的傷害)

二、無法維繫長久關係(源自於人體健康的危害)

三、罔顧生物安全(源自於對動物造成的傷害)

四、無法產生罪惡感(源自對生物圈與環境造成的傷害)

五、無法遵守社會規範與法律及不誠實(源自於違反法令及欺騙行為)

回首至今,企業早已無所不在,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以「貪婪」為本質,更以追求「利益」為依歸,它跨越了各國政府,成為了今日世界的統治機構。而企業,最終的診斷結果裡,判定為「精神變態」,實在相當諷刺。

電影中指出,企業在取得「法人」(legal person)的身分後,不僅沒有「自然人」所擁有的道德良知,反而是以「獲利」為首要目標,他們重視股東的短期利益更甚於社會公益,他們將內部成本「外部化」(亦即製造汙染、破壞環境),且對於地球的資源極盡掠奪之能事,更合理化其行為。

由此可知,企業雖然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使得經濟快速成長,然而,卻也同時危害了人類,破壞了地球環境。也因此,若人類要能夠永續發展,企業必需要在符合道德與法律規範的前提下經營,這也就是所謂的善盡「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也與聯合國目前所大力推廣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其內涵相符。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全球最大地毯商英特飛公司(Interface)的執行長雷安德生,體認到自己的公司,對於地球資源所進行的無限制掠奪,也因此,他在一次演講中說道:「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有瑕疵的,是行不通的,是不能永續的,我們錯就錯在這裡。我們必須走向另一個更好的工業革命,而且這次一定要做對。」

於是,他提倡了一個名為「攀登永續峰」的企業計畫,堅持努力讓地球的資源達成永續目標。而這個計畫的進行,讓英特飛公司減少了三分之一的生態足跡,實踐友善環境。而公司更明定目標,要在西元2020年前達成「永續生態經營」,為自然環境盡一份努力。上述案例,便是一個從環境倫理中反思,而獲得的行動成果,值得其他企業一起學習及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