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初老未老前,得先釐清「初老」到底是幾歲?我接觸過多種版本,熟悉日本民情的作家明確指出:當地社會普遍以「不惑之齡」為初老疆界,意即年過40歲才算與「老」沾上邊。不過臺灣偶像劇裡,女主角30歲出頭的年齡設定便已言老,數十種初老症狀貫穿全劇,看得人膽戰心驚,若以國人平均壽命80.4歲計算,如此定義,人生恐怕將近2/3的時間都得連著「老」字了!
老是必然,並不足懼,怕的是早早認老,反而失去該有的壯年活力。這麼說固然有點自我安慰的成分,不過拋開數字迷障,勤於保養的現代人,有些確實年屆花甲也不顯老,君不見健身房、馬拉松、鐵人三項等體耐力活動,多的是中年大叔、大媽的身影!我們這代人,總有本事為自己創造不服老的條件,不遺餘力追求身心凍齡,「初老未老」就是很具建設性的務實心態,不迴避老之將至,也不急於踏入老境。這是段為期不長,卻品質精良的人生好時光,體力猶在,心境趨熟,正適合用來填補前半生的缺憾、追逐後半生的夢想。
我認識許多中年追夢人,對生命熱情、對世界好奇,而且即知即行動能超強,有人說:「昨天太小,明天太老,今天剛剛好。」擬定計畫,背起行囊說走就走,還真給他完成了徒步環島的壯舉;有人年近六旬,才立志攀登吉力馬札羅山,文弱書生竟也征服了非洲屋脊;還有人索性搬離久居的城市,投注畢生積蓄,到東臺灣闢建理想家園⋯⋯對他們來說,歲數非但不是障礙,反而是勇往直前的推進力。每當聽說誰又完成了什麼,總教我心生佩服,湧現一股有為者亦若是的氣慨,做夢的傳染力在中年期格外強勁。
多年前到瑞士健行,曾經巧遇一對日本夫妻,上班族退休後來到無車無塵的小山城long stay,先生重拾畫筆,在阿爾卑斯山上寫生,太太一旁悠閒呼吸山林,花白頭髮的小小身影,彷彿山巒絕景中的兩個靜物,愜意的那麼不真實,卻專注的那麼踏實。雖然沒必要複製他人的經驗,不過當時腦中仍不禁勾勒起自己未來的生活輪廓,如今,那個「未來」已近在眼前,初老未老不再只是想像,手上待辦清單已一長串,得加快腳步跟時間賽跑了。
——摘編自《秋葉落下之前:活在燦盛熟齡時》,(方舟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