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最新報告指出,受惠於筆電、5G、高速運算(HPC)與車用電子等4大動能,預估今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成長10.9%,達4,883億美元(約新臺幣13.6兆元),成長態勢將延續至2022年,成長率預估為12.7%;同時,也預期臺灣半導體今年產值將持續提升至3.26兆元,成長率達11.4%。
資策會於5月19日至5月31日舉行「34th MIC FORUM Spring新局」線上研討會。觀察全球半導體產品趨勢,資策會指出,近年終端電子產品需求持續增加,邏輯(Logic)IC與記憶體皆受惠,晶片需求量與價格顯著成長,特別是邏輯IC市場占比逐年提升。
至於臺灣半導體發展,資策會表示,2020年整體營收創新高,產值大幅提升至2.93兆元,成長率高達22%,主要來自疫情驅動筆電、高速運算的需求,以及美中貿易戰之下,中國手機品牌業者的手機晶片需求,同時,也預期2021年臺灣半導體產值將持續提升至3.26兆元,成長率達11.4%。
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鄭凱安指出,上半年成長動能來自筆電與顯示器需求,加上全球填補庫存,半導體產能滿載,下半年動能主要為5G滲透率提升,以及車用、物聯網應用對半導體元件需求回溫,未來須觀測疫情是否受到控制,若控制成功,可預期需求將持續增長。
半導體產能不足問題 恐延續至明年
鄭凱安認為,2021年半導體面臨更加劇的產能不足與排擠問題,供不應求從晶圓代工延伸到封測,導致交期與價格拉高,產能不足問題將延續至2022年。
而產能不足也造成排擠效應,低毛利應用晶片,例如顯示驅動IC面臨代工順位延後而缺貨,加上車用晶片訂單回溫導致產能更加吃緊,預計要到2021年第三季才會稍微緩解;另外,排擠效應對於小型IC設計業者造成隱憂,大廠議價能力較強影響不大,小型業者卻可能因此面臨生存危機。
鄭凱安指出,短中期有三個觀測重點,第一,疫情控制情形將直接影響2021年下半年庫存調整狀況。第二,在產能不足之下,美國對中國的貿易管制是否再有變化,將對國際IC設計業者選擇晶圓代工地點產生明顯影響。
第三,缺貨嚴重的晶片類型,部分IC設計業者已開始將8吋晶圓製程轉向成本較高、產量較大的12吋晶圓製程,有機會緩解部分需求。
鄭凱安表示,半導體產能成為各國戰略物資已經成為大趨勢,新建產能在配套的基礎設施,以及與上下游產業供應鏈的配合之下,可望形成新的半導體產業聚落,改變全球供需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