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對抗從經貿摩擦,一路延伸到金融、軍事、科技等領域,尤其美國對中國的科技輸出管制更是越趨嚴格。專家表示,美中科技戰引發全球供應鏈重組,人工智慧(AI)、5G等科技領域也面臨「去中化」,建議臺商在中國以外備援基地分散風險,並重視乾淨網路,區隔紅色與非紅供應鏈。
拜登政府上臺後,仍延續川普政府時期的對中強硬立場,特別是在科技領域方面,不僅將中方7家超級電腦企業列入禁售的「實體清單」,還推動「無盡邊疆法案」(Endless Frontier Act),打算於未來5年內投資約1,110億美元(約新臺幣3兆元),用於美國各領域的科技產業研究,並強調要在科技競賽中擊敗中共。
提案議員也期望法案通過後,政府能在1年內制定侵害智慧財產權的企業名單,落實智慧財產權保護措施。還提議美國得與臺灣、日本及「五眼聯盟」成員加深關係、擴大彼此商議數位貿易及網路安全協議的範疇。
不僅如此,美國數名眾議員近日還發信呼籲商務部,要嚴格管控用於晶片設計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體出口給任何中國企業,避免中企利用美國技術來發展14奈米甚至更先進的晶片,進而增加危害美國的風險。
此外,美國近期也召開半導體企業高峰會,有意聯合盟國與業界重點企業建獨立產線,在半導體等關鍵產業上排除中共參與。
科技戰逐步升級 美制裁不手軟
對於美中科技戰持續升級,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表示,美國三大核心利益分別為軍事、科技與鑄幣權,軍事實力顯而易見將直接決定美國的國力;而在科技領域,由於5G時代會與食衣住行育樂產生連結,攸關整體產業的走向,美國絕對不允許由中共掌握。
至於鑄幣權部分,他表示,全球有61%到65%的外匯存底是以美元為基準,美國也因為有鑄幣權,才能印發大量鈔票而不出現危機,當年伊拉克就是聲稱要以人民幣交易石油,踩到美國紅線,才遭到美國的軍事打擊。
王健全說,美中阿拉斯加峰會雙方鬧僵,拜登派特使走訪中國大陸與臺灣,其實那並非是在玩平衡遊戲,而是對中共發出強烈信號:「不能動臺灣」,最關鍵的起因,就是因為中共動了國際認為不可能會動的香港,包括共軍入港、干預選舉、逮捕人民等。
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系榮譽教授高長也認為,未來美中經貿領域是否會有合作空間,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在科技領域上,特別是半導體、稀土、純電動車、醫療產品上,他敢肯定美國對中共的施壓與封鎖是「毫不手軟」,因為這是美國戰略競爭的核心,也是美國科技實力的展現,相信美中科技戰未來競爭只會更加激烈。
美中供應鏈脫鉤 短鏈革命崛起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副所長洪春暉表示,從美國強化在地製造後,先後推出印太戰略、乾淨網路(China-free)、信任夥伴聯盟、高科技出口管制、供應鏈安全等一系列的作為,明確顯示美國「去中國化」的戰略已經成形。
他表示,另一方面,中共也先後推出一帶一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中伊經濟及安全協議」等,顯示中共內部也開始推動「去美國化」的戰略。
對於美中科技戰後的產業趨勢,高長表示,美國已先後推出「戰略競爭法案」一系列動作,都是要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從長期來看,雖然供應鏈不太可能完全脫鉤,但全球供應鏈結構一定會發生重大轉變,再加上疫情的影響,未來將是「一個世界、兩個市場、兩套標準」,過去全球化下供應鏈分工形成的「長鏈」,勢必將走向以在地化為主的「短鏈」。
王健全則表示,除了全球供應鏈出現重組之外,包括AI、5G等科技產業也面臨「去中化」的情況;而在傳產部分,由於市場在中國大陸,所以石化、鋼鐵、機械基本上還會留在中國,但是看重成本的紡織業,將會出走到東協國家。
面對這波變局,王健全建議,臺商應該要海外布局分散風險,在中國以外備援基地,以「短鏈」方式接近目標市場,並重視乾淨網路,區隔紅色與非紅供應鏈。
不過他也提醒,公司也不要為了外移而外移,因為雖然能省下勞工與土地成本,但卻會增加更多的供應鏈與群聚成本,這些要列入考量;此外,當前產業升級很關鍵,包括設備、材料在地化與本土化,延伸產業的價值鏈,並透過系統整合,把半導體、AI的技術,應用到通訊、醫材、農業或傳產上,這都是臺灣產業升級的方向。
最後王健全強調,由於拜登的幕僚都是猶太人,所以戰略方向仍以反俄羅斯為第一優先,但位於第一島鏈上的臺灣,對美國的重要性其實比烏克蘭還高,所以他認為「制中」應該優於「反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