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疫情指揮中心22日公布400例「校正回歸」案例掀論戰,醫護專業粉專「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表示,校正回歸並不是指揮中心新創做法,如果民眾用backlog去查,就會知道「校正回歸」早就在使用,歐、美、日或其他感染人數量大的國家,都有過類似情形。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在粉絲專頁發文提到,2020年BBC曾寫過一篇報導〈Coronavirus: Why is there a test results backlog ?〉說明校正回歸。而不少民眾看到校正回歸,感到好像是發明一個新做法在唬弄大家,但其實這樣的做法有很實際的意義。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指出,主要是檢測跟通報的結果,難免會出現時間落差,特別是確診數量大的時候,在確診的熱區,更有可能因爲檢測塞車或行政延遲,出現統計時間差。因此在了解原因後,把確診者的統計資料,放回實際確診的時間那天,才是貼近真實的做法。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提到,在確診數字增加到數百人甚至數千人的時候,篩檢的速度,還有縣市政府回報的速度,出現延遲的機會也會增加。因此這種狀況,之前在其他疫情爆發的國家也都出現過。而雙北市政府通報有時間落差的案例數,分別都有上百例,這事情是不分藍綠白的。
「校正後呈現出的圖表能夠讓大家都更接近真實」,「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說,請不要繼續戴著有色眼鏡看問題了。要檢討政府也沒問題,大家就一起來修正。但至少先了解基礎事實才比較能有意義討論。
有網友留言表示,「大多人其實不願聽或聽不懂或已經先入為主……如果真的聽不懂的,硬要說721,其實也OK-就是突然多了721例,大家快點宅在家躲好躲滿保平安。」有網友說,「如果改成是公布新增確診721!其中400例是之前塞車來不及登記!(說話的藝術)這樣指揮中心威信才不會大幅下降。」
「校正回歸」存疑慮 立委:應採資料視覺化方式
台灣民眾黨立委高虹安23日表示,「校正回歸」一詞引發網路熱議,其實該詞並非統計學、會計學的專有名詞,比較像是修辭學,美國用的是「回填(backfill)」一詞,比較適合。
另外,針對指揮中心22日以圖表解釋「校正回歸」。高虹安表示,當中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也就是橘色的「校正回歸」部分為「採檢日」,藍色則是用「報告日」計算,圖表怎麼可以把兩個不同依據的數字相加,應採用資料視覺化的方式,淺顯易懂地呈現,根據美國的做法,則把「報告日」當天出來的案例數,和「採檢日」回推的數據做分隔。
她建議,像國外以資料視覺化的方式用網站呈現,可即時更新數字,民眾只要上網,就能看到所有疫情發布狀況。其次,指揮中心需盡快掌握,PCR檢測情形,是否有量能不足的情形,瓶頸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