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餐飲業對面疫情的來勢洶洶,在三級警戒不斷延長的態勢下,民眾減少外出購物,加上餐廳全面禁止內用,持續衝擊民間消費力道。專家表示,儘管降級可能帶來短期的消費熱潮,但內需估計要等到第四季才有望逐漸回溫,若想恢復至疫情前水準,需全面開放餐廳內用後才有譜。
經濟部統計處23日公布數據顯示,在民間消費方面,由於國內疫情自5月中旬開始升溫後,門市來客數遞減,餐廳也配合防疫政策全面禁止內用,使得餐飲業6月營業額降至383億元,呈月減23.7%、年減39.9%,是自是有統計以來的最大減幅。其中,餐館業、飲料店業年減分別來到40.4%及38.8%,皆為史上最慘。
不過,由於7月確診人數趨緩,政府也開始祭出微解封方針,也預計在7月27日將警戒降至二級,對於內需產業的影響,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對《大紀元》表示,現在仍有許多疫情的潛在風險,例如無症狀感染者的不確定性因素,都有待審慎觀察,可以看到目前地方政府還是禁止餐廳內用,有與中央不同調的情況發生,但隨著疫苗陸續施打、覆蓋率提升,預期內需將在第四季逐漸回溫。
吳大任說,儘管餐飲業營業額只占全體GDP不到1%,但若以就業人口來看,基數仍是相當龐大,在疫情衝擊的態勢下,將影響許多家庭的生計。他說,政府紓困主要是針對個人現金補貼,目前疫情受控的情況下,對於商家來說也有小額貸款優惠,這波短期影響可望在8、9月開始獲得改善。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邱達生也指出,第二季末端就已開始出現報復性消費潮,但因為基期因素影響,餐飲業今年7月表現預計還是呈現負成長,從去年6月餐飲業營業額638億元來看,要想恢復至該水準,恐怕要等到餐廳全面開放內用後才有可能。
防疫與經濟的平衡是大難題
法國推出對內的健康通行證在7月21日生效,民眾到博物館及戲院,皆須出示有注射疫苗、檢測陰性或近期康復證明,法國國會後續將討論8月是否擴大範圍至咖啡廳、餐廳及購物商場。
然而,臺灣是否能借鑒國外經驗刺激經濟?對此,邱達生表示,目前歐美疫情仍十分嚴峻,確診人數還在不斷遞增,但因為他們放鬆管制,所以才讓經濟也同步成長。他強調,「恢復正常經濟活動才是經濟復甦的關鍵,目前臺灣所面臨的困難點,就是必須權衡防疫的成效,不致讓疫情蔓延。」
邱達生說,臺灣受到疫情衝擊主要還是落在內需產業,後續還要觀察行政院是否將會推出振興三倍券2.0,如果設計上能夠瞄準內需市場,就可達到刺激消費的目的,這樣在防疫成效和經濟活動間的取捨,相對全面開放餐廳內用,風險會比較小。
紓困美意成餐飲業債務陷阱
有在經營餐廳的前國大代表黃澎孝接受《大紀元》採訪指出,未來解封後雖然能帶來短期的消費熱潮,但現在已經有許多大型餐飲業陸續歇業,只有家庭式的小吃店才有機會維持下來,不然繁華地段的月租金都上看十多萬元,加上員工薪資的支出,大型餐飲業很難在這波疫情中堅持下去。
「對於政府的紓困來說,只能是杯水車薪。」黃澎孝認為,紓困主要是幫助員工救急,但給予企業的幫助非常有限,去年的疫情政府也推動50萬元的紓困貸款,讓小型餐飲業懷抱一縷希望,但還沒來得及還款,又一波疫情爆發,無疑更是雪上加霜。
黃澎孝表示,「這些政策的美意也成為小型餐飲業者的惡夢,如同債務陷阱一般。」且由於民眾消費習慣的改變,導致疫情趨緩後,民眾仍可能直接在線上訂外送餐飲,在國民經濟受到傷害的情況下,一般顧客會轉向更便宜的消費模式,對於專攻午餐生意的餐飲業者而言,要等到今年年底才有望恢復到之前的榮景。
黃澎孝說,如果解封後沒辦法回到過去的消費水準,代表餐飲業前景並不看好,可能會面臨一波大洗牌,大型國際餐飲集團近期也陸續開始進駐臺灣市場,例如新加坡的樂天餐飲集團、麵包物語旗下的大食代等等,都隨著亞洲地區疫情的升溫,而默默著手進行擴張,未來將對臺灣部分餐飲業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