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本土語言復振、傳承及發展,文化部長李永得21日說,雖然過去很努力,現在也有國家法律保障語言傳承,但不可否認,各族群語言在社會發展趨勢下,面臨嚴峻流失狀況。為了傳承不同族群語言,建構好的使用環境,將是大家共同努力目標。
文化部21日在「2021國家語言發展會議」線上記者會宣布,將在7月31日至8月15日舉辦首次國家語言發展會議,定調邁向國家語言新時代,分成國家語言尊榮感、國家語言學習力、國家語言生活化、國家語言應用力等4大議題,7月31日開始有8場分場論壇、15場推廣活動,9月中旬召開正式大會。
李永得指出,語言是族群文化基本元素,語言權也是文化公民權。本土語言在社會發展大趨勢下,雖然有完整法制,大家也很努力,但還是無法避免本土語言流失,面對的挑戰仍非常大。
「對本土語言的支持,不是本土語言的特權」,客委會主委楊長鎮說,只不過是盡最大力量補償過去的傷害。戰後國家語言政策,對本土語言長久打壓、糟蹋,並隔離在共同知識以外,造成本土語言與現代知識、現代人生活、情感等完全脫節。本土語言的使用,應該從知識、公共財融入當代生活,與時並進發展,才能保存、傳承下去。
楊長鎮指出,能不能成為學校學習語言、教學語言,是本土語言發展的關鍵,像是用母語在正式會議上順暢表現,或在大學課堂上用母語客語討論愛因斯坦、康德哲學。此外,在主流商業電視頻道中,華語、河洛語有機會同時出現,原住民語、客語卻很難共同出現。希望能建立跨族群、語言共同領域,形成對母語友善態度、友善環境。
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說,台灣原住民族過去語言推動最困難的困境,就是營造友善語言環境。這幾年先從本身營造友善語言環境開始,例如:總統府每3個月召開原住民族轉型正義會議,鼓勵委員用母語發言,甚至專案報告時還全用排灣族語言報告,結果總統蔡英文雖有排灣族血統卻聽不懂,要用同步口譯。他建議,可在這次國家語言會議中試辦,如果原住民用族語發言,提供口譯及設備,營造友善環境。
教育部次長林騰蛟表示,教育部2000年發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即將閩南語、客語、原住民族語納入本土語言課程。配合《國家語言發展法》訂定,教育部在今年3月15日提到中小學課程大會討論通過,已正式公布12年國教課程教育總綱。2021年度閩客原包含閩東語、台灣手語等國家語言,列為國小必選課程,國中七、八年級固定課程和九年級彈性課程,以及高中部定課程兩學分、校定課程四學分供選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