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28日發布「疫情升溫對產業影響調查」結果顯示,約7成製造業及服務業營運受此波疫情影響。工研院指出,在疫情下,原本預期十年後才會逐漸發展成熟的數位創新或數位轉型,時程已大舉提前。全球供應鏈目前更重視強韌布局,此刻應確保不間斷營運,並強化臺灣在全球價值鏈的關鍵地位。
5月本土疫情再起,企業營運是否受影響,根據調查,製造業22.6%廠商指出,因疫情刺激需求訂單反而增加;21.6%廠商認為疫情沒有造成影響。40%廠商認為異地分流產能調配不易、22.9%廠商指出產品物流配送有受阻現象。此外,若疫情不再惡化,控制在三級警戒以下,廠商營收影響預計在±25%內。
調查也顯示,服務業應產業型態,衝擊程度不一。39.3%業者認為,消費型態改變或疫情影響,訂單明顯減少;38.6%業者表示,受疫情影響小,略為調整即可;另有8.8%業者認為民生與防疫需求激增,緊急需求大幅增加;4.3%商家受影響已停業。
針對製造業受影響程度,調查指出,影響程度較高產業包括機械與電機占27.5%)、電子零組件及光電占26.4%、車輛及金屬占26.3%等,主因多為缺櫃跟塞港,但推估部分也受全球供應鏈重組影響。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建議廠商,觀察國際疫情反覆,產業宜善用此次防疫經驗,加速強化現有異地分流/在家工作與雲端服務機制;重大突發事件致缺料風險增加,加速增加採購來源、物流管道,建置更具彈性的零組件庫存機制;遠端服務(如遠端客服、技術維護導引等)搭配海外策略夥伴,保持對海外服務不間斷,避免海外客戶轉單。
此外,待疫情放緩後,此波受創較深產業如服務業,加速遠距服務、精準行銷等轉型,強化產業營運韌性;疫後遠端工作、服務等解決方案、防疫相關智慧城市新科技等需求將持續增加,可做為廠商跨域切入新契機:強化韌性布局,企業不能再只追逐最低成本法則,分散供應鏈布局、生產力確保等均可能造成成本增加,需同時考慮最適成本與所開創之產業附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