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在29日公布第二季理監事會議議事錄,並針對國內外通膨情勢表示看法,有理事指出,國際原油價格波動造成的輸入型通膨,美中貿易戰持續,供應鏈移出中國,造成部分商品成本上升,加上疫情影響,出現貨運缺櫃、塞港問題,都會反映在物價上。
有理事表示,依6月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後發布的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及核心PCE年增率預測值資料顯示,今年美國通膨率較高,明年則將下降。
至於國內物價方面,該名理事指出,國際原油價格波動所造成的輸入型通膨,對我國此等小型開放經濟體的物價影響頗大。舉例5月臺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2.48%,其中半數漲幅來自油料費及機票價格上漲。
另位理事表示,不論由進口物價指數年增率或國產內銷品物價指數年增率觀察,近月均呈現快速攀升,雖然基期較低是原因之一,但仍不能忽略進口原物料價格快速上漲的事實。
該理事說,一些國內通膨預測研究發現,進口物價指數與躉售物價指數,都是預測未來CPI通膨的良好指標;近期該等物價指數快速上漲,勢將推升未來國內CPI通膨,值得密切關注。
另位理事指出,臺灣通膨率,根據以往國發會國家發展計畫,通膨(CPI年增率)目標均訂在2%以下,但最新的「國家發展計畫 (110至113年)」,通膨(核心CPI年增率)目標則介於1.0%~1.5%之間。
該理事說,小型開放經濟體對通膨的控制實屬不易,如國際油價波動對我國物價的影響頗大。瑞士也為小型開放經濟體,其通膨目標即設在2%以下,但不能陷入通縮,基本上與本行可接受的通膨落在0%~2%區間相同。
該理事指出,若國內投資持續上升,內需增加,即使通膨率略高亦可接受。目前臺灣的通膨尚不至成為太大的問題。
另位理事認為,過去美國物價多呈平穩,主要受惠於全球化的發展,商品均在成本最低的國家生產,因此美國的輸入型通膨低,導致其CPI及PCE年增率均不高。惟未來是否會在某個臨界點有觸發通膨的可能性,仍不確定。
該理事說,近期美中貿易戰持續,部分產品供應鏈恐移出中國大陸,造成部分商品成本上升,加上疫情影響,出現貨運缺櫃、塞港問題,恐進一步推升運輸成本,而反映於商品售價。儘管全球化不可能反轉,但不同的時空背景仍將影響物價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