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發展太空領域 專家盼2025年發射首顆B5G衛星

【記者吳旻洲/臺北報導】近年太空已成為全球競爭領域,今年5月底立法院也通過《太空發展法》。立委鍾佳濱、吳思瑤4日舉行線上論壇,期望在政府支持下,能讓臺灣的太空產業在5年內受到國際重視;國家太空中心發展主任吳宗信透露,預計2025年將發射首顆B5G(Beyond 5G)衛星,建立B5G通訊衛星技術。

立委鍾佳濱4日舉行「奧運奪牌靠計畫,太空發展要目標」線上論壇,邀請產學研界討論臺灣太空發展的方向和未來。鍾佳濱表示,今年5月31日雖然通過《太空法》,揭示臺灣太空發展的基本原則與架構,但發展目標和方向尚不明確,政府支持產業不能只靠太空中心,還要建立認證機制,加強國際頻譜協調,希望後續能建立起產官學定期聯繫會報。

外號「火箭阿伯」的吳宗信表示,希望未來5年到10年,臺灣可以在太空新時代衛星領域上,成為國際重視的國家,目前臺灣已有15項衛星關鍵技術,主要是遙測技術;還有24項飛試驗證,可提供建立檢驗平臺,另外福衛八號預計後年發射,其中的國產元件就有十幾項。

他表示,今年初由太空中心、工研院單位開始研製B5G低軌通訊衛星,開發國產元件,並與3家國際大廠合作,建構太空產業的「104平臺」,透過超前部署吸引太空人才,希望在2025年可以發射首顆B5G衛星。

經濟部航太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簡志維則說,臺灣的太空產業產值,若包括衛星製造、衛星發射、地面設備與相關衍生的加值服務及應用,2020年總產值預估高達新臺幣3,692億元;若單就國內太空的直接產值,則是92億元新臺幣,其中地面設備就占8成。

針對人才培育部分,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所長趙吉光表示,太空系去年正式成立,從學士班到博士班有完整高教體系,太空環境和太空探測是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端會藉由探空火箭和立法衛星任務,提供學界教育與研究機會,也會持續往高中端舉辦實作營隊,鼓勵高中生學習探索。

張量科技執行長顏伯勳認為,目前臺灣廠商發展太空產業存在3個困難,首先是資金來源,其次是業務發展,由於市場主要都是國外,如何找到客戶是一個挑戰,這兩點主要是業界要努力,第三則是政府協助驗證,因為太空產品研發出來後需要震動、輻射、熱真空等等測試,還有入軌驗證,才能被客戶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