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相傳源起於堯舜時期,晉朝崔豹的《古今注》說,舜爲了求賢自輔,曾製作五明扇。剛開始是長柄扇,又稱為扇翣(音ㄕㄚ ˋ)、障扇或掌扇,用為障塵蔽日,象徵權威。後來演變為短柄扇,又名為箑(音ㄕㄚ ˋ),用來引風納涼。稍後的紈扇、團扇更以繪畫來裝飾於扇面上。直到北宋初年所發展出的摺扇,因狀如半圓,攜帶方便,而廣為流傳,因此成為扇子的典型代表。一般說來,扇可分為以下四種:
羽扇
早期用鳥禽類的羽毛(白鵝羽)編製成扇面,再加上扇柄而稱為羽扇。不僅可作為納涼、舞蹈、裝飾所用,也是中國古代宮廷禮儀的陳列品。根據記載,楚國的宋玉就曾經使用過羽扇,到了東漢末年,羽扇在江東一帶非常盛行。清朝嘉慶年間張燕昌在《羽扇譜》中提到:「至三國時諸葛亮持羽扇指揮三軍,始為今羽扇所仿。」及晉代的陸機在《羽扇賦》一文,也有描寫到當時人們使用羽扇的史實。
摺扇
摺扇非源自於中國,據說是在北宋初年後,從日本、朝鮮等國陸續進貢這類摺扇而傳至中國。直到明成袓時,中國開始自行製作摺扇,於明中期摺扇廣為流行。因明朝的沈、文、唐、仇四大家等文人雅士擅長在扇面題詩作畫,而蔚為風氣,扇子便由日用品變為雅俗共賞的藝術品了。
紈扇
紈扇又稱團扇,為圓形短柄的扇子,象徵團圓,大都用絲、絹、綾、羅等絲織品製成,是古代宮中常用的物品,所以又叫宮扇。紈扇在宋徽宗時,開始製作許多精美的扇畫,而盛行一時。在當時扇子已成為文人雅士吟詠的對象,也是許多書畫家題詩書寫或點染繪畫之新寵。
蒲葵扇
蒲扇原名為蒲葵古扇,古時稱棕扇。是用蒲葵葉所製的。製作方法簡便,價格低廉,且扇風較大,障面遮日較為方便。據說蒲葵扇是在晉朝時發明的,晉書《謝安傳》說,謝太傅替鄉人賣蒲葵扇,賺了一宗錢,後來賣蒲葵扇的還把他當作祖師爺來供奉。為中國應用最為普及的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