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鑑於氣候變遷、社會平權、貧富差距等全球永續發展問題日趨嚴重,中原大學近日特別依據聯合國發布之「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盤點全校通識課程,發現近乎百分之百課程都符合SDGs精神。中原大學身為全國通識教育領頭羊,以「天、人、物、我」課程架構具體實踐SDGs精神,並持續強化相關課程與活動,讓通識教育成為推展全球永續發展之重要力量!
中原大學以「全人教育」為核心理念,多元豐富的通識課程及活動,一向是台灣高等教育學習的標竿,並曾獲第一屆「典範通識學校獎」。中原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閻亢宗指出,大自然的反撲衝擊各國,永續發展議題獲得關注,中原大學通識教育所追求的「全人」與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不謀而合,例如:消除貧窮、性別平等、永續城市與社區、保育生態、多元夥伴關係等,早已接軌國際。
閻亢宗進一步指出,要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很重要的精神就是「行動」,Knowledge to Action (K2A)是重要的步驟,而中原通識除了在課堂傳授知識,也引導學生落實於行動,達到知行合一。例如,石栢岡與魏立心兩位老師共同開授的「生態工程與藝術的對話」課程,以跨領域「對話」方式授課,並帶領同學實際參訪青塘園、老街溪河岸公園、南崁溪河岸濕地等場所,探討生態關懷與平衡等議題。石栢岡表示,此課程從「環境倫理」觀點出發,除了教導學生保護環境的工程方法,並引導學生思考人與環境間應以何種態度共存。
向鴻全老師的「在地敘事探究」課則鼓勵學生發現真實世界的議題,並融入未來思考的精神。學生關心探討的議題有環境開發與生態的衝突、河川整治與水文化的關係、校園霸凌與性別教育,甚至COVID-19傳染病與社會各種關係的思考等等。向鴻全期望學生能透過書寫故事,創造跨域想像和實踐,從自己的專業找到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方法。
「桃園學」系列課程則是結合了三位不同專業的師資,包括社會學的何彩滿、藝術文化的魏立心及建築系葉俊麟共同帶領學生認識桃園的歷史文化與特色風貌,除了知識傳遞,也讓學生走進社區,實踐在地關懷,與SDG 17「強化永續發展之多元夥伴關係」目標相符。
「生態工程與生活」修課學生、地景建築學系蔡佳蓁表示:「在課堂上聽到老師分享許多案例都很有感觸,像最近的藻礁議題,不管是政治因素還是生態保護,希望可以雙贏,達到大家都滿意的結果,並同時維護生態,幫助『無聲』的權益。」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共分為「天、人、物、我」四大學類,每學期開課數約150餘門,班級數多達400餘班,學生必須修滿34學分且含括四大學類,才符合畢業資格,是全國第一所真正落實通識教育的大學。
中原大學表示,全球現在面臨的環境危機,雖然有大自然的因素,但也是人類長期不尊重、不珍惜環境所造成的,中原通識教育在「天、人、物、我」架構下延伸、發揚SDGs精神,將強化開設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及全人教育相關課程,並在全人博雅講壇、風雅頌藝文音樂及一般通識活動中規劃SDGs相關活動,指引師生共同追求一個更美好、更永續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