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國際2%通膨目標已改變 央行:小型經濟體做法要更彈性

圖為聯準會(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NICHOLAS KAMM/AFP via Getty Images)
圖為聯準會(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NICHOLAS KAMM/AFP via Getty Images)

【記者張原彰/臺北報導】全球通膨升溫,各國對通膨率採取不一樣的定義,央行理監事會以「國際間央行為何視2%通膨率目標為主流信仰?」為題進行探討,指出多國央行對2%的通膨率已有不同的態度,不再採取嚴格的做法,美國與歐洲央行都調整定義,臺灣與瑞士是小型經濟體,因無法精準控制通膨,需用更有彈性的做法。

各國針對物價穩定的標準,常以2%通膨率作為分界點,若高於2%則會採取抑制通膨的措施,美國聯準會(Fed)也以2%通膨當作升息與否的考量。但在近年,這樣的判斷已發生變化,央行提到,全球針對2%通膨率目標,已有檢討聲浪。在低通膨、低利率、低成長環境下,主要央行未能實現其通膨率目標,經濟學家紛紛思索,過去的通膨率目標是否有誤,是否進行調整。但2%通膨率目標已行之有年,如輕易更動恐帶來損及央行可信度、妨礙金融市場運作。

至於調整做法上,他們說,近期國際間認為,嚴格的通膨目標化似已不適用,較具彈性的貨幣政策架構方屬良策。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後,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通膨目標化架構過度重視物價穩定,卻忽略金融穩定的缺陷,對資產價格泡沫的重視不足。

美國聯準會及歐洲央行(ECB)已調整做法,例如Fed採平均通膨率目標2%,允許「一段時間內平均通膨率2%」。ECB則採對稱的2%通膨率目標,意即允許容許通膨率暫時超過2%。

至於小型開放經濟體,央行總裁楊金龍說,以臺灣而言,因為有輸入性通膨問題,受到進口物價、油價、匯率波動等因素影響,很難精準控制通膨,因此做法較有彈性,臺灣跟瑞士差不多,認為通膨在0%~2%之間,都是可以接受的,目前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在1.7%左右,還在範圍之內。

央行說,長期以來,我國配合總體經濟目標將通膨率控制在2%以下,均能維持低且穩定的通膨率,並認為在未來採具彈性的物價穩定定義,並納入匯率穩定目標,這是必要的做法。

至於臺灣通膨近期走高,楊金龍說,臺灣近期通膨升高是暫時性現象,主要是受到國際油價及天候因素影響,明年可望回落。

另外,美國通膨持續升溫,變種病毒擴散且地緣政治風險升高,避險資金流入美元, 帶動美元指數上升,Fed主席鮑爾表示,最快將於今年11月開始縮減購債。

央行說,Fed為避免重演2013年時的縮減購債恐慌,這次強化對外溝通,除強調縮減購債與升息之間並無直接關聯,並言明升息條件較縮減購債更加嚴格,希望藉由將縮減購債與升息兩者脫鉤,降低縮減購債宣告效果的負面衝擊。

央行說,新興市場經濟體目前的財政餘額對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及政府外債對GDP比率,明顯較2013年惡化,未來若Fed縮減購債,帶動美國公債殖利率大幅上揚及美元走強,仍有可能使新興市場面臨股、債、匯市動盪加劇的風險。

央行說,2013年Fed未妥善對外溝通縮減購債,引發縮減購債恐慌,造成新興市場股債價格下跌且渠等貨幣對美元匯率大幅貶值,尤以財政失衡及經常帳失衡情況較嚴重的新興市場國家,如巴西、印度、印尼、土耳其及南非等「脆弱五國」最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