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海洋永續概念,並讓臺灣漁業更加具有競爭力,公民團體18日與朝野立委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停止補助國內漁業高達近35億元的「有害補貼」,以助於魚類群體復甦,也藉此展現消除非法漁業行為和強迫勞動之決心。
世界貿易組織(WTO)部長會議將於11月底召開,終止有害漁業補貼成各國討論重點項目之一。對此,立委范雲、洪申翰、蔡壁如與邱顯智18日漁工人權組織(OMFR)等團體共同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正視國內相關議題。
根據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蘇邁拉(Rashid Sumaila)的研究顯示,臺灣在所有提供產能增強補貼的國家中排名全球第8,當中約60%有害補貼,用於臺灣漁船在其他國家海域和公海捕魚,相關有害補貼形同危害了其他國家海域生態。
環境正義基金會(EJF)表示,過度捕撈是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威脅,目前各國政府每年持續提供約220億美元的有害補貼,目的是希望透過補貼增進船隊捕撈產能,讓船隻得以在海上停留更久的時間,並到更遠地方捕魚,但卻因此造成過度捕撈、非法捕魚,目前全球已超過三分一的魚種,數量低於可永續捕撈的水準。
環境正義基金會說,2019年時,臺灣政府投入逾新臺幣10億元補貼漁船用油,用油稅務減免將近25億元,此兩項補貼皆對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漁業資源永續利用造成威脅。
環境正義基金會執行長特倫特(Steve Trent)強調,漁業補貼可能會直接破壞貧窮國家的生計、糧食安全和海洋環境,有害漁業補貼更沒任何好處,造成多方皆輸局面。呼籲臺灣應肩負起領導者角色,確保船隊以永續、合法、合乎道德方式捕撈。
蔡壁如則表示,臺灣「漁業三法」修法通過後,水產品在2019年成功改善IUU(非法、未報告、不受規範)行為,從歐盟黃牌警告變成留校察看的綠牌。如今臺灣積極爭取加入CPTPP,同時WTO的有害漁業補貼談判即將展開,面對可能更加嚴格的漁業規範,應小心謹慎。
她呼籲,中央應該從源頭管理,推動國內漁業轉型,漁業署在漁船升級和漁船用油補貼預算中,應列出具體且透明之條目,以利監督是否符合國際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