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份聯合聲明中,美、中同意在甲烷排放、向清潔能源過渡和去碳化方面合作。但是美國上週發起減少甲烷排放的聯盟,中方卻尚未加入。中共氣候談判代表解振華週三告訴媒體,在氣候變化方面,「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共識多於分歧」。
美國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則說,美國和中國之間「不乏分歧,但在氣候問題上,合作是完成這項工作的唯一途徑」。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李正修告訴《大紀元》:「現在有一個宏大的話題可以用來修復美中關係──所謂的全球氣候暖化,需要中共來配合。」
不過李正修也提出另一種思考:「這個氣候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的?現在這個氣候是不正常,然而中國今年提前二十多天進入寒冬,許多地方出現暴雪,而不是在暖化。」
彭博社專欄作家菲克林(David
Fickling)分析,一方面,美國的經濟脫碳計畫很依賴中國,因為中國控制著大部分的太陽能板和鋰電池供應鏈,及再生能源所必需的零件和原料,這些東西很關鍵但是並不突出;另一方面,華盛頓的海軍保證了全球石油等能源物資在全世界的自由流動,這一點對北京來說至關重要,中國每年進口的能源比自身生產的多1/3;而美國是能源出口國。
「與中國對再生能源供應鏈的控制一樣,上述事實對美國的競爭對手來說既是好處,也是威脅。」菲克林說明,「北京投入大筆資金、建設一支能在全球運作的海軍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目前的形勢使其能源安全處於五角大廈的控制之下。」
「能源地緣政治一直是殘酷的遊戲。在能源交易和經濟控制之間存在著的不安聯繫,並沒有減弱。」菲克林表示。
不具約束力的美中聲明
從格拉斯哥發表的聯合聲明來看,美中幾乎都沒有明確設定具體的行動目標,兩國都沒有加入關於煤電或電動汽車的承諾,中共也沒有簽署結束海外化石燃料融資、減少甲烷排放或使農業更永續的計畫,更不用說加入關於清潔電力、綠色鋼鐵或公路運輸的建議。
為何美中無法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呢?菲克林說,一方面,美國的法案必須由國會參議院批准,而溫和派民主黨籍議員曼欽(Joe Manchin)擔任關鍵的委員會主席職位,且他代表西維吉尼亞這個產煤州。曼欽在氣候談判前放出訊息:他準備阻止拜登的清潔電力計畫。
與此同時,拜登政府跟中方的氣候談判一直受到美國國內鷹派人物的質疑。美國外交政策委員會印太研究研究員索博利克(Michael
Sobolik)告訴《華盛頓郵報》:「如果氣候變化對拜登來說有那麼重要,他應該從『自己能跟中國(共)一起做成什麼事』的執念中跳脫出來。」
索博利克認為:「如果我們不想要坐等中方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改觀,那就讓我們向前邁進,解決掉它們構成的威脅,並剝奪中方倡議『一帶一路』的能力。」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者羅金(Josh
Rogin)表示,美國需要轉向對中共有清醒認識的氣候變化戰略,不能讓美國能源的未來建立在與北京的關係上。他認為,拜登政府與其致力於跟北京簽署模糊、不具約束力的氣候承諾,不如專注於在美國建立國內的氣候變化產業,保證供應鏈不經過中國。
中國政治不透明 有礙協議落實
另一方面,中共並非法治國家,中國國內的不透明政治情況,註定了氣候協議不可能具有法律約束力。
彭博社週一(11月8日)報導,擁有巨大的權力和有效地使用權力是兩碼事,在中國不透明的政治體制中,最高領導人擁有權力,但是否有效使用權力則是另外一回事。
「儘管所有的絕對權力都集中在習近平主席手中,但這個國家實際上有32個曼欽(比喻反對黨內高層政策的人士)在治理著每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菲克林說:「當他們被迫平衡中央政府設置的、互相矛盾的目標時,包括強勁的經濟成長、再生能源部署和積極控制排放方面,經濟成長總是贏家。其結果是,自上個月能源緊縮以來,煤炭產量激增,創下了紀錄。」
中共希望美方再讓步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刊文說,氣候峰會對中國的人權問題默不作聲,環保人士因害怕激怒北京,不敢在網站或社交媒體上提及西藏、新疆或香港人權。
阿里巴巴旗下的香港《南華早報》週四就美中氣候聯合聲明發文說,美中競爭「有可能破壞應對氣候變化的進一步行動」。文章說,美中聯合聲明受到謹慎歡迎,但氣候政策專家擔心,持續的緊張關係限制了進一步協議的空間。這被外界解讀為,中共希望美方進一步放軟。
有消息說,拜登和習近平將於11月15日舉行視訊會議。這將是兩人年內的第三次通話,預計時間會超過前面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