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護兒少安全,行政院2018至2020年間推動「社安網第一期計畫」,但歷年通報案卻不減反增,至2020年已有1.2萬人被認定為受虐兒少。監察委員王美玉調查發現,6歲以下是主要受虐族群,但衛福部的「主動關懷方案」卻只涵蓋0.1%,社工人力也有嚴重不足的問題。
王美玉調查,截至2020年底結束司法處遇並經衛福部追蹤的1,295名兒少中,有23.2%曾是社政處遇保護個案,有28.9%曾接受高風險或脆弱家庭服務;據法務部矯正署統計,1月在少年矯正學校及少年觀護所的1,124位少年,有12.5%在進入校、所前就已屬於脆弱或危機家庭,若被社安網漏接,就會淪為在社政、司法間流轉的「跨界兒少」。
調查報告指出,社安網第一期計畫實施後,政府對兒虐通報案件的評估判斷,已強化了相關調查協助機制,卻因衛政、警政、兒保醫療整合中心等單位跨網絡合作不足,使社安網仍偏重在「社政」單位。因此,王美玉表示,這次將從「三級預防」的面向逐一檢視我國兒少保護機制的漏洞與不足。
在初級預防方面,王美玉指出,歷年重大兒虐案件中,逾七成都是6歲以下幼童,是最大的受虐族群,存在許多通報黑數;在社安網第一期計畫實施後,2019至2020年11月期間發生的54件重大兒虐案中,仍有73.5%受害者為6歲以下,但衛福部結合跨部會實施「六歲以下弱勢兒童主動關懷方案」的預警篩檢機制,只涵蓋0.1%的6歲以下兒童。
從施虐者來看,許多案例皆為父母,原因不外乎「親職教養知能不足」、「婚姻或感情關係失調」,也有「童年受虐經驗」所致;但社區鄰里、家庭教育、學校輔導、公衛醫療體系等皆未能充分發揮初級預防功能。另外,未滿20歲的小爸媽約占二成,卻僅靠一紙由家庭訪視意願填寫的調查表作為育兒需求與篩檢預警。
其次,二級預防雖參照醫療檢傷分級分類的做法,輔導各地方政府成立集中篩派案中心,統一受理所有的保護性與脆弱家庭案件,但社工人力根本不足,分案標準也不夠明確。在衛福部將原有的兒少高風險家庭服務轉型成「脆弱家庭服務」,由各地方社福中心接手後,卻引發大量結案的質疑,有二成個案在被結案一年後,又再被通報進入社政系統。
至於三級預防部分,由於兒虐家庭強制親職教育及處遇計畫執行不力、資源不足,使在家外安置的兒少沒有歸期,安置在寄養家庭與機構中超過兩年者已分別達三成、四成,安置逾五年者也越來越多,且機構間的安置轉換比率高達35.3%,不利兒少發展,也與國際人權公約標準背道而馳。
監察院社會福利及環境衛生暨相關委員會17日聯席審查,通過王美玉所提調查報告,促請行政院督促所屬檢討改進。王美玉也提醒,社安網第二期計畫預計大幅補助,增加政府及民間人力到9千多人,但後續是否引發「社工荒」及「縣市間、跨體系的人力流動潮」仍需密切關注並及早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