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14日表示,社交媒體依賴人工智慧,如果臉書平臺所使用的演算法,是在對岸訓練與驗證,當然就是用對岸的觀念與言論審查。他認為,臺灣媒體通路被壟斷,對媒體是很大的威脅;中研院院士李德財也認為,審查是很困擾的議題,看起來都是中國在處理,對臺灣人很不公平。
杜奕瑾在「2021年國家安全與網路資訊安全論壇」表示,英文假消息在西方平臺會被下架,但中文假消息不見得會被下架。紀錄片《編碼偏見》(Coded Bias)中提到,社交媒體依賴人工智慧(AI)做審查,當資料或人員有偏見,訓練出來的人工智慧就會有偏見;如果拿中國的標準做言論審查,做出來的AI當然就是中國的標準,用中文資料去做言論審查,訓練出來的人工智慧也會偏向中國。
杜奕瑾把2020年哈佛教授講述臺灣防疫成果論文轉貼到臉書後被下架,轉貼USA Today臺灣應該加入WHO報導也被下架;臺灣有個非常神祕的數字「426」,一貼帳號就被封鎖;導演趙婷曾有辱華言論,她的電影在中國不能上映、不准宣傳,但在臺灣的臉書貼《永恆族》也會立刻被移除。
「臉書對臺灣的言論審查應該不是在臺灣,到底臺灣的言論由誰來審查?」杜奕瑾表示,臉書吹哨者事件披露,全世界580萬人有特殊的言論審查;另一吹哨者說,臉書傷害臺灣的民主,也有消息說臺灣是雙重標準重點國家;立法院也曾對臺灣臉書的言論審查提出質疑,按讚時點不了;此外,紐約大學團隊研究臉書的透明度也被下架,相關研究人員甚至被禁言。
假消息與錯誤訊息在全世界網路廣為流行,杜奕瑾提到,2018、2019年開始有需要事實查核的聲音,要求社交媒體做事實查核;結果賦予社交媒體言論審查權利,但當事實查核尺度不一樣時,就會造成輿論風向的改變。
全世界第一個發生衛生紙之亂在臺灣,接著日本、澳洲、美國都發生。錯假資訊的傳遞似乎有個模式,杜奕瑾提到,以中文假消息來說,先在臺灣以中文方式傳播;當事實發生時,再用英文媒體做報導,到不同民主國家繞一圈。像美國超市物品被搶購一空的假消息,在美國英文媒體看不到超市搶購假消息,但在中文媒體看得到,然後華人就會出動搶購,英文媒體就會來報導,中文與英文假消息傳播不對稱。
杜奕瑾表示,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蒐集微博大量文章分析後發現,微博假消息的傳遞是一波又一波。這些帳號有協同性行為,只要中心點帳號發一篇文章,其他帳號就把消息散播出去;中心點是不起眼帳號,像隱藏的指揮官,只要發號施令,其他帳號就會發動攻擊。
社交媒體平臺變成精準行銷工具,杜奕瑾認為,這是要改變人的認知,當精準行銷拿來做政治服務時,就是認知作戰工具;紀錄片《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The Great Hack)披露,雖然臉書是個平臺,但卻是絕佳的認知作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