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所有的科學報告指出,60餘種疾病和飲酒呈因果關係;換言之,沒有因就沒有果,沒有飲酒問題,這些疾病就不會上身,而且從任何數據或指標來看,飲酒帶來的危害遠高於非法物質、毒品所帶來的傷害。
僅少數人願意治療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黃名琪說,曾有一項研究針對一小群高飲酒量個案做追蹤,發現每日飲酒超過100克酒精(大約10瓶330c.c.的啤酒)的男性、超過60克酒精(大約6瓶330c.c.的啤酒)的女性,或稱「狂飲者」,其壽命比一般人減損25~31年。
然而,只有一小部分人會尋求治療,而其尋求治療的年紀大約是在已經發生酒癮的10年之後,大多在此時酒精已造成對身體許多傷害,例如:肝病變、胰臟炎、外傷、記憶力退化、失眠、憂鬱、外傷、自傷、傷人等,治療成效就會大幅下降。
黃名琪表示,目前的文獻指出,酒癮是一個腦部生理機轉病變的現象,臨床症狀上大約分成下列三個演變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大量飲酒期,這個階段會開始出現酒醉的經驗,主要是腦中基底核相關迴路機能失調。
第二個階段:出現戒斷現象(如不安、失眠、手抖等),以及負面情緒(如憂鬱、焦慮),在這個階段,飲酒經常是為了可以暫時放鬆、減輕憂鬱或助眠,涉及的神經迴路為杏仁核延伸區。
第三個階段:渴求感和認知功能(如記憶力)下降,經常在情緒變化時出現渴求感,例如:疲倦、煩躁、有壓力的時候。在第三個階段,壓力感受也會開始過度敏感,一些尋常無害的壓力,個案卻會感到壓力很大。
這個時候涉及的腦區,已經擴及到前額葉,因為這個腦區負責判斷、控制、規劃和折衝,此時酒癮者會傾向否認或合理化自己的飲酒問題,典型的自我描述有「我只不過多喝了一點」、「我又不是停不下來」、「沒喝酒很無聊」。
如何降低飲酒行為?
黃名琪表示,依科學角度對以上3種酒癮階段的理解,目前已有藥物可以輔助降低飲酒行為、減輕渴求感,從而改善睡眠、精神、與情緒,有效降低自殺與暴力問題。但使用藥物之外,生活上的調整與修正也不可忽略。
但是在藥物之外,生活上的調整修正,也不可忽略,因為這些治療都是為功能受損的神經迴路或腦區而努力。由於腦部掌管全身機能的正常運作,因此在康復之後,身體各器官功能就可以逐漸改善。
此外,飲酒問題的改善,獲益的不只是個人,對家庭功能的維持,甚至對社會也十分重要。80多年來,國際先進研究多是站在科學的角度來看酒癮者,而不是採取以往道德讉責立場(如意志力敗壞)來尋求腦部康復,所以除了民眾在科學上的理解之外,酒癮者更需要積極負起這個康復責任。
黃名琪也呼籲,酒癮治療的努力,主要是針對改善功能受損的神經迴路和腦區為目標,由於腦部掌管了全身機能的正常運作,在康復之後,身體各器官功能就可以逐漸改善。飲酒問題的改善,獲益的不只是個人,對回歸家庭、社會性功能的維持,都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