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及通膨影響,近日「漲」聲不斷,而學雜費調漲議題也成為各個公、私立大學關注的焦點,國立大學校院協會13日表示,學雜費凍漲將影響大學教學和研究品質,建議教育部每年公告調幅上限,由各校自主提報學雜費調整方案,並建議成立平準基金,照顧弱勢生。
國大協會指出,教育部在2004年同意53所大專校院調漲學雜費後凍漲至今,但消費者物價指數18年來增加19%、受僱員工薪資增加27%,學雜費上限卻僅僅調漲1.3%,在辦學經費不足下,我國大學教學與研究品質提升乏力。以2021年度政府補助國立大學的新臺幣498.1億元經費為例,國立大學學生總數44.7萬人,每人僅分得約11.1萬元經費,相較18年前,不但未提升,反而還減少新臺幣8千元。
在辦學經費不足下,臺灣的大學教學和研究品質提升乏力,國大協會舉例,如最新的英國QS世界大學排名中,僅臺大擠進前百大,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HE)世界大學排名,臺灣更沒有任何1所大學擠進前百大,遠遠落後周邊的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等國家。
在政府稅收無法提高、高教預算難以增加下,國大協會建議,未來教育部可依物價指數等指標計算並公告學雜費調幅上限,由各校自主提報學雜費調整方案,教育部僅審認是否符合指標條件。◇
而為避免調漲學雜費造成弱勢家庭負擔,國大協會也建議國立大學校院成立平準基金,從各校調整的學雜費中提撥一定比率,除了用來照顧各自學校的弱勢生,還可跨校補助,協助弱勢生比率較高的學校,這樣政府也不需要額外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