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張水勝夫婦自雲林縣古坑鄉引進咖啡樹到八卦山種植,從三分地開始試種,邊做邊學,慢慢摸索,直到技術逐漸成熟時,兩個在外地工作的兒子,張智凱、張智閔兄弟在政府青農返鄉的號召下回到故鄉,與父母一起全心投入咖啡事業。
其後,張智閔也深入研究咖啡的後處理,不只創立精品咖啡的品牌,還利用咖啡的周邊產品,研發出咖啡蚊香、燃燒棒。更以他機械技術的專才,開發出小型烘豆機,和視覺辨識挑豆機,為八卦山的咖啡產業創造更多的商機。
說到精品咖啡,目前全世界六千五百名持有合格CQI Q-grader國際咖啡品質鑑定師證照的咖啡師中,亞洲人就占2/3,這麼多想要在咖啡業界異軍突起的咖啡師,必須歷經配方豆的烘焙考驗。張智閔說,很多咖啡玩家能烘焙出令人驚豔的獨特風味,是因為他們在烘焙手法上下足了功夫,那是必須把各種咖啡豆烘到極致,再依不同比例去調配出風味最佳的咖啡。
張智閔還說,為了不斷調整烘焙的溫度和時間,直到出現想要的味道,他們夫妻在烘焙期間,每天要喝兩公升的咖啡,一天喝三次,一直烘一直喝,「為了最佳風味的咖啡,夫妻倆喝咖啡,喝到整整一個禮拜不能入睡。」
然而,除了苦心積慮烘出精品配方豆咖啡,要能保證咖啡豆風味不變,還是要在挑豆上下功夫。不論是國外進口的,還是臺灣自產的咖啡豆,都要面對瑕疵豆的問題,因此挑選好豆淘汰壞豆,也成為咖啡後製的重要課題。
張智閔說,某次參觀製茶廠時,他發現茶廠裡有一臺專業的挑茶機,用電腦控制的機器能找出一心二葉的鮮嫩茶葉,這樣的機器為茶廠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這種挑茶辨識機還能運用在地瓜、鳳梨等食品產業。
對機械技術有專精的張智閔於是著手研發能辨識咖啡豆的挑豆機。這樣創新的構想,讓張智閔對未來的八卦山咖啡充滿期待。
此外,他也想,在陽光充足,長年日照的八卦山,還能開發出咖啡的周邊產品,像咖啡果皮、咖啡葉,將為咖啡農增加很多經濟收益。
永續經營善循環
張智閔說,「其實咖啡是高汙染的產業,全世界每人每天喝一杯咖啡而產生的咖啡渣,一年可造成154公斤的溫室氣體,包括種植、烘焙、烹煮。」而且把咖啡渣掩埋在土中它會發酵,持續2~3天產生熱度,一噸咖啡渣會產生340立方公尺的二氧化碳,這些都是對環境的汙染,如能把咖啡渣再利用,就能達到永續經營的善循環。
可是,咖啡渣晒乾後到底能做出什麼有用的東西呢?張智閔首先想到的是,做成燃料棒,放進鍋爐中的咖啡渣燃料棒,比一般木炭的燃燒力高20%,燃燒炭化的咖啡渣還能做有機肥料。
而做成蚊香的想法就有點天馬行空了,但張智閔說,他的蚊香配方可是和他的同學一起研發的,「為了這款添加艾草、除蟲菊的咖啡渣蚊香,還在小黑蚊密集的實境做過無數體驗,多次調整配方比例後,終於開始試賣。據說,防蚊、除臭效果都很好。
張智閔可能也沒有想到,他回鄉種咖啡,卻成就了豐富多元的咖啡事業,也實踐了循環經濟的理念,打響了八卦山咖啡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