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 社會萬象

三重壓力下 中共地方債陷危機

學者對《大紀元》表示,中共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早已有之,而目前的中共防疫措施、冬奧、房地產市場下滑等因素正令地方財政雪上加霜。(ChinaFotoPress via Getty Images)
學者對《大紀元》表示,中共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早已有之,而目前的中共防疫措施、冬奧、房地產市場下滑等因素正令地方財政雪上加霜。(ChinaFotoPress via Getty Images)

【記者易如、張玉潔/報導】就在中共極力宣傳北京冬奧之時,《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彭博社等海外媒體密集發文關注中共地方政府財政困境。

彭博社專欄作家Shuli Ren(任淑莉)1月31日發表分析文章警告中共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影響因素包括中共地方政府正面對的「清零」疫情措施等大量支出,卻沒有足夠的財政收入,以及中國經濟放緩、房地產市場進入熊市等。

截至2020年12月末,中共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為25兆6,615億元(人民幣,下同)。《華爾街日報》1月28日發表文章表示,上述數字比一年前增長了20%,在經濟學家和中共當局看來,這些債務對國家財政穩定構成威脅;另外,外界普遍認為,中共地方政府的上述債務規模被嚴重低估,相當一部分債務隱藏在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內,或者被用其他形式掩蓋了。

美國之音1月29日引述分析表示,中國(共)與世界在疫情防控方面採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只要發現新的病例,無論多少,都立即實施隔離、封城、全員檢測,這些措施勢必帶來巨大的經濟代價。

彭博社舉例,擁有450萬人口的江蘇省揚州市,2021年8月其中3週的病毒測試費用就花掉當地政府大約3.52億元。而在舉行冬奧的賽區,地方政府正同時面對「清零」措施和冬奧設施投資等各項財政負擔。

旅美經濟學家黃峻(Davy Jun Huang)2月4日對《大紀元》記者分析說:「雖然冬奧大量的設施與開支全部來自北京中央財政,但是外圍非核心區的安保與配套、前前後後的建設造成該區域的公共服務與民生影響、會前會中的停產停工、大量反反覆覆的疫情排查與安保排查等等龐大的工作,地方政府都要參與和付出。」

黃峻表示,冬季奧運原本就是高成本,但本次北京冬奧還疊加了其他因素,包括北京與歐美日的國際關係非常緊張、Omicron病毒、北京的「清零疫情控制政策」,以及中國本身冰雪運動的弱勢條件導致大量高成本的人工降雪、人工賽道等。

中國金融智庫研究員鞏勝利2月4日對《大紀元》記者說:「從財富的觀念來看,一個是自然財富,一個是人造財富,還有一個全球性的財富,而且這幾個資源全部缺失,這個奧運(北京冬奧)成本不高嗎?」

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是北京冬奧三大賽區之一。英國《金融時報》1月30日引述數據表示,該縣為了準備2月4日至20日的冬奧,2019年年度財政支出達到36億元的峰值,主要是體育相關設施的投資,而同期的財政收入增長只有5.72億元。

崇禮區財政局局長李江2021年11月曾表示,該縣正面臨奧運相關項目的「巨大」資金短缺;上級政府尚未退還該縣為此支付的款項。

華日:「共同富裕」加重地方債負擔

《華爾街日報》針對中共地方財政困境,指中共的「共同富裕」政策將加重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公開資料顯示,去年以來,中共官媒多次發文稱「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共同富裕的著力點」等。基本公共服務主要包括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方面。

《華爾街日報》的文章表示,由於負債纍纍的地方政府預計將承擔提供上述社會公共服務的大部分成本,經濟學家對上述政策的可行性提出了質疑。

文章分析,經濟學家預計相關資金規模將大得驚人。這些資金的大部分將由地方政府承擔,而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已經捉襟見肘,比如,從中共病毒(COVID-19)爆發以來,中國十幾個區、縣的教師沒有拿到全額工資。

土地出讓金驟降 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攀升

彭博社的文章表示,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1/3來自土地出讓金,但是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蕭條程度越來越嚴重,以及房地產開發商相繼出現違約,地方政府正在面臨售地困境。

路透社今年1月引述貝殼研究院高級分析師潘浩給出的數據表示,2021年中國各城市住宅用地成交規劃建築面積同比下滑27.8%,土地市場收縮明顯。

中國房地產信息綜合服務商「克而瑞」的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12月20日,中國300城的土地成交建築面積和成交金額同比分別下降了24%和10%。

中國金融智庫研究員鞏勝利對《大紀元》記者說:「現在中國地方政府幾乎沒有哪個市、縣不是靠土地財政來賺錢的。」他表示,中國的房地產產業都是靠債務撐起來的,而且實際債務規模超出公開數據。

隨著房地產市場降溫,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可能再度攀升。彭博社1月26日發表文章表示,中共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開始大量購買土地,原因是房地產開發商面臨流動性危機。這會進一步增加本已身負巨債的城投公司的債務負擔,中國城投公司今年的境內外到期債券大約為3,760億美元。

經濟學家黃峻對《大紀元》記者表示,土地出讓金與房地產市場的各種各樣稅費,是地方財政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而近年來北京一直對房地產市場的壓制,相當多大型房地產企業先後出現債務違約,導致地方政府雪上加霜。

《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中提及,高盛經濟學家預計今年的土地出讓收入可能下降15%,估計這一資金缺口需要發行相當於超過782億美元的地方政府債券才能填補。

分析:地方債危機或無處不在

中國金融智庫研究員鞏勝利對《大紀元》記者表示,中國GDP現在已經很低,如果再繼續下滑,「中國經濟可能就是負數了,因為中國經濟的質量是全球經濟體中最差的——高耗能、低產出、高運行、低價值,2022年中國經濟可能比較麻煩,既沒有速度也沒有質量,這就是中國經濟的一個現狀。」

鞏勝利表示,奧運拖累經濟、房地產令債務攀高,中國經濟還面臨能源問題和貨幣問題,中共持續「放水」(發行貨幣)令人民幣成為全球發行量最大的貨幣,「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那人民幣就是金融危機崩潰的根源」。

彭博社專欄作家Shuli Ren在文中提及,中國的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可能無處不在,可能在江蘇或浙江等最富裕的省份爆發,這兩個地區的土地出讓金占政府收入的一半,而江蘇的到期債務相當於其2020年收入的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