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新社報導,法國外貿部長里斯特(Franck Riester)表示,他與歐盟成員國的同僚在法國馬賽開會時都強烈認為,立陶宛是中共經濟脅迫的受害者,因此他們將快速制定計畫,讓歐洲有能力反擊。
在歐盟各國外貿部長開會前,里斯特說,「中國(共)對立陶宛的所作所為顯然是脅迫,它正使用貿易和經濟武器對我們施加政治壓力」,中共和立陶宛之間發生了什麼並不重要,「重點是中國(共)選擇了什麼方式來解決(它的不滿)」。
布魯塞爾和北京之間的關係已陷入低谷,此前由於歐洲關注遭中共迫害的維吾爾人的處境,擱置談判許久才達成的歐中投資協議,隨後還引發了一連串針鋒相對的制裁。
去年,臺灣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設立「臺灣代表處」又觸怒中共。北京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隨後降級,北京實施了一連串的非官方制裁,包括阻礙立陶宛商品通關,及施壓跨國公司,要求他們剔除供應鏈中的立陶宛產品。
代表27個成員國處理貿易政策的歐盟,已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起訴訟,不過,該程序可能要耗時數月或數年。
歐盟也在尋求其他外交解決方式。里斯特說,一項賦予歐洲反脅迫能力的提案正在順利進行。他表示,該提案可能包括凍結政府合約,暫停對某些產品的健康和安全授權,或禁止參加歐盟資助的研究計畫等。
里斯特强調,歐盟將對中共和其他「不忠誠」的行為者,採取更強硬的策略,這將是歐盟貿易政策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之一。他補充,歐盟長期致力於自由貿易和開闢新市場,貿易是歐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歐盟不容許「不公平競爭」、「不能犧牲價值觀」。
外媒:中共正考驗歐盟決心
英國媒體《金融時報》報導,在歐洲、亞洲及美國,許多決策者認為中共對立陶宛的作為,堪稱全球經濟活動的分水嶺;雖然中共「以經逼政」的手段此前已出現在中共與加拿大及澳洲的紛爭中,但在中共與立陶宛的爭端中,中共首次企圖在供應鏈層面教訓企業,也是中共首次對歐盟成員國「火力全開」。
立陶宛經濟暨創新部部長阿爾莫奈特(Ausrine Armonaite)說:「今天是立陶宛,明天可以是任何其他國家。」
《金融時報》評析,中共正考驗歐盟各國是否能置共同戰略利益於個別國家或企業的短期獲益之上;此外,與中共的爭端確實提醒立陶宛及歐洲企業尋求供應鏈多元化、避免依賴單一市場的重要性。
不過智庫「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CFR )政策研究員哈肯布洛西(Jonathan Hackenbroich)指出,歐盟內部的政治分歧,又依賴中國市場,可能會讓北京相對處於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德國是立陶宛主要的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和出口市場之一,其態度至關重要。但德國業界與政界也有立場分歧的問題。部分歐洲外交官說,德方私下在歐盟運作,要歐盟對北京不要那麼「強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