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字到底起始於何時,已經不可考了。南北朝《顏氏家訓》有提到「破字經」這樣的名詞。在《隋書》收錄的經籍中有《破字要決》一卷。徐珂《清稗類鈔》說拆字:「拆則有分析之意,測則有推測之意,為占法之一種。」拆字的妙在於「任舉一字,觸機附會」,藉由分析字形構造與當下的機微,以測知吉凶禍福。什麼是拆字的觸機附會的「機微」呢?本文也舉些例子,反映機微的奧妙。
◎ 拆穿吳三桂造反的機微
明朝叛將吳三桂投清之後,成了清朝的三藩之一的平西王,功業大勢力大。三十年後又叛清,被蘇州拆字的名家看出了預兆,結果可謂神驗,他是怎麼看出來的呢?
話說清初康熙年間,蘇州有座上津橋,那地方有一戶朱姓的貧困人家。朱某因為家中貧困難挨,想到山裡尋短自盡,有幸遇到仙人,教授他拆字測字,並送給他一本專門的書。朱某學得很好,測字很神準,就在家中掛牌執業了。他每日僅測一字,收一兩銀子,來求測的人必須預定。他在門首懸掛公告牌,預告某日測某人的字。
康熙九年,慕天顏(字拱極,甘肅靜寧,順治十二年進士),被擢升為江蘇布政使,不久就遇到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就是平西王吳三桂要向蘇州布政司所管轄的錢庫借餉錢。慕對吳的借款一事躊躇莫決,煩惱不已,延請了朱某到府中幫他測字。
慕布政使請朱某入廳堂,開門見山告訴他這回想要測字的緣故。
朱某聽後說:「請大人指命一字。」
這時,慕布政使看到小几上有一封殘柬,正面朝下。他就把柬翻轉過來,指著其中的「正」字說,就用這個字。
朱某立即說:「不可借。」
慕布政使請他說說道理。
朱某說:「正像似王字,但是王心橫、豎已亂。而且本來柬的正面朝下合在小几上, 『正 』反了,這也是反的徵兆。」
慕布政使聽了朱某這一番話,就拒絕了吳三桂的要求。結果,康熙十二年,吳三桂真造反了,朱某的拆字神測再次應驗了。三藩之亂歷經了八年才總算平息。
◎ 一「武」字 怎看出後代無人?
朱某的兒子小朱也克紹箕裘學了測字,青出於藍更勝於藍,而且每日給測的也不限於一人。一次有人來求測,拈出「武」字問是否有子嗣。小朱說:「絕後矣!」
來人很緊張,結結巴巴地問何以見得?
小朱說出自己的慧眼所見:「一代無人,自此而止。」
就看「一代」去掉人邊(即「一代無人」),加上「止」(自此而止)就是武字的構成了。
◎ 一字三運 機微大不同
乾隆丁卯年,福建舉行鄉試之後,有個應試的讀書人叫謝廷光很想早點知道結果,就想找人問問看自己能不能上榜。他聽說洪山橋有善拆字的先生,就偕同友人去拜訪。
謝廷光到了那裡,拈出「因」字,詢問這次鄉試能否上榜。
測字先生說:「國內(口)一人(大),君將中今科榜首——解元。」
一旁,同來的友人也躍躍欲試,說:「本人也就用這個因字問同樣的事。」
測字先生說:「恐怕君在此科中是無緣上榜了,之後的恩科,可望得志。」
友人問:「為何同一字測得不同結果?」
測字先生說:「他的 『因』,出於無心;君之因,出於有心。」這一來,「因」得一心,即是「恩」,所以測字先生說他應試恩科時可望得志。志也是心的表現。
這時,廳中還有一年輕人,聽得津津有味,就握著手中摺扇一指那個「因」字說:「在下也就這個字,來一問前程。」
豈知測字先生聽他這一問,蹙著眉頭說道:「君手中的那把摺扇剛好加到因字之中,就成了「困」象了。君的前程,將以青衿之身告終吧?」(青衿指舊時學生士人的服飾)
後來,三人的前程果然都被這個測字先生拆測中了。
◎「四」的真書草書 測得結果大不同
清朝末年光緒、宣統之間,有個測字的駐在常州城隍廟,設攤營業,名噪一時。他有個別號叫「大不同」。
一天,在某店工作的一個夥計的紗帳被人偷了,他到了天將晚時才發現,就趕來「大不同」處,想測字問是否可找回失物。當時「大不同」已經收攤了,字籤也收起來了,於是就讓那人自己舉一個字來拆測。
店夥計寫了個「四」字。
大不同說:「無妨,君丟失的是紗帳,現在已有人懸掛在他處。你看看這『四』字的字形,就是懸掛之象。快去尋覓有可能找回來。」
店夥計說:「不,不。你所拆的是真體的『四』字,而我所舉的是草體『四』字,這不就錯了嗎?」
大不同說:「若君所言那樣,則贓物已經難找了。只能去購買一圈防蚊香來抵禦蚊子了。」
因為蚊煙一圈,也像草體「四」字的字形。
拆字之能夠成為一種占法,就在於拆字測字先生掌握了「機微」之妙轉吧!(資料來源:《清稗類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