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臺中大雅/

百年大宅第 謙興堂滄桑史

大雅謙興堂興建的半月池,除了祈求「風生水起」的好運外,半月池所挖出來的泥土就是古厝土埆牆的建材。(攝影/賴瑞)
大雅謙興堂興建的半月池,除了祈求「風生水起」的好運外,半月池所挖出來的泥土就是古厝土埆牆的建材。(攝影/賴瑞)

文/記者鄧玫玲
臺中市大雅區,雖位在清泉崗機場附近,卻是非常純樸的鄉村。然而,在這裡卻能找到承傳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建築:自清咸豐年間,西元1853年迄今,約有168年歲月的張家古厝——謙興堂。

此歷史悠久的百年宅邸,可不是獨門獨院的老舊房子,其乃占地1,200坪,一進六護龍雙院門的深宅大院,至今仍屹立在下橫山村的盈盈水田間。

占地1,200坪的謙興堂,是一進六護龍雙院門的深宅大院,至今仍屹立在下橫山村的盈盈水田間。占地1,200坪的謙興堂,是一進六護龍雙院門的深宅大院,至今仍屹立在下橫山村的盈盈水田間。(攝影/賴瑞)

昔日風水寶地 庇蔭後世子孫

來訪客人轉進狹窄的道路後,會先看到一片莿竹圍籬,在圍籬的左側,是古厝的側門,掛著「張壬子故居」的門牌,就到達張家的側門樓了。抬頭望見門樓上「西庚獻瑞」四個古雅的字,能感受這座古老建築的氣宇非凡。

在謙興堂的側門樓上,可看見「西庚獻瑞」四個古雅的字,感受這座古老建築的氣宇非凡。在謙興堂的側門樓上,可看見「西庚獻瑞」四個古雅的字,感受這座古老建築的氣宇非凡。(攝影/賴瑞)

從美國回到臺灣的張家第20代子孫張晴輝表示,百年建築謙興堂是祖先張壬子所創建的,「西庚」是指位在西方的長庚星,有長庚星獻祥瑞給張家的意涵。

張晴輝說,張家的側門樓前有一彎淺淺的溝渠,這道溝渠有如一條玉帶環繞著宅第,取「玉帶環腰」的風水意象。每當有貴客盈門、好事發生,玉帶溝渠就會流淌著水,盈滿溝渠。至於張家為何會特別搭蓋這個側門?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正門的方向對著附近媽祖廟的廟門,有對衝的疑慮,所以設置側門進出。

謙興堂的側門樓前有一彎淺淺的溝渠,這道溝渠有如一條玉帶環繞著宅第,取「玉帶環腰」的美好意象。謙興堂的側門樓前有一彎淺淺的溝渠,這道溝渠有如一條玉帶環繞著宅第,取「玉帶環腰」的美好意象。(攝影/賴瑞)

正廳的門樓則設在竹圍籬裡,由側門進入後,就能看見這座飛翹燕尾的正門樓。門樓上的題字「長發其祥」,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晴輝強調,這四個字是850年前南宋文天祥為感念當時張家祖先張化孫,對國家和張氏宗族的貢獻,贈送「長發其祥」匾額表揚功勞。

謙興堂飛翹燕尾的正門樓上,題的「長發其祥」四個字,有特殊的歷史意義。謙興堂飛翹燕尾的正門樓上,題的「長發其祥」四個字,有特殊的歷史意義。(攝影/賴瑞)

正門樓的燕尾背脊是一個尊貴的階級象徵,代表著這是官宦人家的住宅,家族中有位居高位的朝中大臣。張晴輝說,張家17世張斐然在清朝曾經考上「舉人」,但沒有立旗杆,也沒有參加官職考試,不曾在清朝廷為官。而後,張斐然在日治時代也曾獲得日本帝國「紳章」,18世張文德則曾任大雅庄長、臺中農田水利會會長。另有曾孫19世張啟震,1938年在日本關西大學對抗賽中跑出100米10秒6第一的佳績,成為當時臺灣跑得最快的人。

正門樓的燕尾背脊還是一個尊貴的階級象徵,代表著這是官宦人家的住宅,但張家祖先不曾在清朝廷為官。正門樓的燕尾背脊還是一個尊貴的階級象徵,代表著這是官宦人家的住宅,但張家祖先不曾在清朝廷為官。(攝影/賴瑞)

有著這麼多輝煌歷史成就的張家古厝,位在一個絕佳的風水寶地上,院前有一半圓的半月池(泮池),這是老祖宗們的生活智慧。傳統的閩南合院或是客家夥房,都會出現這種的半圓的池塘,除了祈求「風生水起」的好運外,半月池所挖出來的泥土就是古厝土埆牆的建材。張晴輝說,池水的水源由東面注入月池後,往西邊流向下游的筏子溪,呈現雙水環繞的極佳風水環境。

張晴輝從小生活在這座古宅中,他說,小時候這裡住著100個族人,三餐要煮一大桶飯,吃飯時間到還要敲鐘招集家人。他記憶最深刻的是,他常被長輩要求為來家裡的貴客奉茶。有一段時間,奉茶的貴客都是軍中星級的將官,據他的了解,那時國民政府要籌蓋機場,張家幫忙協調大雅、沙鹿、清水、神岡的土地徵收,為清泉崗機場的建設貢獻良多,因此得到陸海空軍的褒狀。

今日古樸依舊 卻面臨拆除命運

如今的謙興堂,只剩下4個族親,6個房客住在裡面,其他的族人都散居各地。整座古宅可說是人去樓空,留下很多年久失修的殘破屋頂和快要傾倒的屋牆。雖然護龍的土埆牆、木窗仍維持原樣,上馬背山的「穿瓦衫」土牆,也保持古樸的組砌美感,但族人卻多半沒有維修的意願,甚至有40%的族人,有拆除古厝改建大樓的計畫。

謙興堂護龍的土埆牆、木窗仍維持原樣,上馬背山的「穿瓦衫」土牆,也保持古樸的組砌美感。(攝影/賴瑞)謙興堂護龍的土埆牆、木窗仍維持原樣,上馬背山的「穿瓦衫」土牆,也保持古樸的組砌美感。(攝影/賴瑞)

張晴輝說,按照容積移轉法令,謙興堂1,200坪的土地面積可獲得2,100坪的容積建築面積,若轉移給建商使用,獲利甚巨。而年久失修的謙興堂,如能被政府指定為古蹟,政府相關單位會編列預算修復,張家的族人還是可以在此居住,不會影響到日常作息。只是在修復完成後,必須開放民眾參觀。政府現勘單位已來現場勘查4次了,只等候3月25日的審批大會,由15個文資委員投票決定謙興堂最後的命運。

從美國回來的張家後代子孫張晴輝,這些日子來一直堅守在謙興堂,為保留張家百年古厝四處奔走。(攝影/賴瑞)從美國回來的張家後代子孫張晴輝,這些日子來一直堅守在謙興堂,為保留張家百年古厝四處奔走。(攝影/賴瑞)

帶著三個行李箱從美國回來的張晴輝,這些日子來一直堅守在謙興堂,為保留張家百年古厝四處奔走,一次次的古蹟會勘卻讓他憂心。他希望盡最大的努力,保住張家百年大院,使其免於走向最後的敗落,讓傳統古建築文化流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