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語文學會等團體8日召開記者會指出,雙語國家政策獨尊英語,對文化與價值認同、學生學習、社會就業、階級分化都有不良影響,建議應以多語臺灣、英語友善為目標。與會學者批,雙語國家政策是經濟主導、壓倒文化現象,並提醒,雙語政策導致階級分化、惡化,已在印度、新加坡、加拿大等國出現。
台灣語文學會、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中華傳播學會2月21日發起「反對2030雙語國家連署」,已獲得超過1,700人支持,其中400多位來自大專院校,400多位來自中小學教師,連署者橫跨學界及社會各階層、各世代。
印度、新加坡 都是反面教材
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長廖咸浩指出,雙語政策造成階級分化、惡化問題,在印度、新加坡等國家已經出現,像印度、新加坡等全英語家庭,都成了統治階級,英文越差的就在越下面階層,不會英文的則在底層。
廖咸浩提到,加拿大從1965年開始法文浸潤式教學,每年40多萬人入學,但成果是像30至35歲只有8%有雙語能力,且產生精英化副作用,社經程度高的都進入法語沉浸班,變成這項政策只服務少數人,也造成法語沉浸班的優越感、排他性且女性居多,更重要的是英語教學崩壞,現在加拿大單軌英語課程,以教育企圖心較弱、社經地位較低、新移民等家庭,以及法文退學生、閱讀有障礙的人為主。
中華傳播學會理事長郭力昕表示,全面在學校進行英語教育的做法,並不會提升英語能力,新加坡是極好的例子。新加坡人英語講得不好,華語也講得不好,新加坡人對語言表達感到自卑,能從劍橋受教回來的,也只是少數領導階層。他提醒,國際上50多個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雙語國家,全都是英國或美國的前殖民地,臺灣不是殖民地卻自我殖民,「非常荒唐」。
不尊重本土語言 等同自廢武功
「如果我們不尊重自己的語言文化,就像自廢武功一樣。」台灣語文學會會長江敏華說,國際競爭力不等於英語化,臺灣因經貿與全球供應鏈原因所需的高階英語人才,要靠優質英語教學,而不是小學生用英語學音樂或藝文課程就可陪養出來的。臺灣能跟國際競爭是因為在地文化的獨特與優勢,音樂、藝能等跟文化有關的課程,更應該使用本土語言來教學,讓國家語言成為臺灣全球化的在地資源。
台灣語文學會副會長陳淑娟指出,中研院調查顯示,臺灣2006年到2015年出生的世代,只有2.3%以臺語作為主要語言,臺語流失非常嚴重,更不用提客語、原住民語。錯誤的語言政策造成臺灣語言生態巨大改變,《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臺灣語言轉型正義即將開始,但2030雙語政策卻把大量資源挹注在英語上,臺灣國家語言仍處於瀕危局勢。
台灣語文學會理事李壬癸提到,臺灣要國際化,得發展硬實力與軟實力,硬實力就像台積電的晶片是國際不可或缺,軟實力則是自由民主及本土語言,其中南島語言也就是原住民語是最重要的文化資產,重建南島語言歷史與文化演變,一定要使用臺灣南島語言資料,是臺灣的學術保障,若不珍惜,短短幾十年內會完全消失,臺灣會失去非常重要的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