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 社會萬象

【一線採訪】上海封控 外國公民處境艱難

上海封控多日,外國公民處境陷入艱難。圖為2022年4月5日,上海封控期間,當局派送生活用品。(STR/AFP via Getty Images)
上海封控多日,外國公民處境陷入艱難。圖為2022年4月5日,上海封控期間,當局派送生活用品。(STR/AFP via Getty Images)

【記者易如、林岑心/報導】中共的防控政策為外國企業帶來沉重的壓力,上海一再延長的封城措施,更讓許多外國公民處境陷入艱難。

中國歐盟商會11日致函中共國務院,反映中國的疫情防控措施,對在中歐洲企業帶來種種挑戰,包括物流、生產經營和供應鏈等方面構成沉重壓力。

信中反映,因為封城已有三成外資企業營運停止,也動搖外資對中國的信心。信中還強調,中國美國商會和上海美國商會近期進行的調查表明,位於上海以及全國各地的美資企業也面臨類似困境。

韓國三星集團前高管柳先生4月10日告訴《大紀元》,部分在中國投資的企業,將封城當作非常時期,但對於一些個體企業、小企業來說,難以承受清零政策造成的損失,「受不了的,很多人是猶豫不決的,以前沒有這樣的事,(投資)積極度可能會減少」。

外國人在上海 若不懂中文可能搶不到菜

柳先生原為三星集團中國銷售高管,前往上海創業,1月31日抵達上海,在酒店集中隔離了22天,回到小區裡,「現在在家裡,就是跟一般的中國人一樣,被居家隔離。」

他提到,社區封控以來,「兩次拿到物業發送的(食物),還有我們這裡有很多群、購物團,但是,整天要看手機(搶購)」。

柳先生因為中文講得好,有時可以跟社區民眾「以物易物」,「最近我在群裡說了,需要幾個大蒜,鄰居叫我帶點白米過來取。」他感覺鄰里之間還是願意幫忙。

一些社交平臺上,不少韓國在中機構的職員「在金融群裡很憤怒」,抱怨當局的封鎖政策。記者致電韓國某金融機構中國區負責人金先生,他表示收到很多詢問電話,但由於公司政策,不方便接受採訪。

另有熟悉上海外國人生活的人士羅先生對《大紀元》表示,目前中國人在上海要買東西,一是要熟練手機,二是要在一個小區裡要形成一個團隊,還要有優質的供應商資源,價格也會比較高。

羅先生說,作為外國人群體,如果不懂中文,或中文一般,就很難找到優質的貨源,也很難找到中國人去幫他們在手機上「搶購」,在微信群裡幫他們「喊」,「連上海投資大佬徐新她都要去搶麵包,外國人怎麼辦,這就是外國人的處境。」

上海的韓國留學生 陷入困境沒東西吃

根據YTN韓國電視臺11日報導,上海部分居民已經斷糧斷水,當地40萬外國人也受苦,其中獨自居住在校外的韓國學生估計有150至300名,在難以找到食物的狀態下,他們孤立無援。

報導說,學生抱怨當地外賣公司幾乎癱瘓。當局向民眾發緊急物資,像是胡蘿蔔和黃瓜等收費蔬菜,但由於租房處無法烹調,學生利用核酸檢測時,將收到的蔬菜交換鄰居的水或泡麵。

韓國留學生協會會長金成俊告訴YTN,「在中國的韓國學生現在所經歷的痛苦是巨大的,毫不誇張的說,住在上海的外宿學生,那是真正的戰場。」

柳先生說,他來到上海,接觸到許多韓國留學生,感覺到他們的處境很艱難,「天天哭,沒東西可吃,天天核酸(檢測)、健康雲檢查啊,萬一有了(陽性),就送到方艙。他們沒有停呢,天天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