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院3日公布4月經季調後的臺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續跌1.5個百分點至56.3%,主要受到子項的新增訂單指數由擴張轉為緊縮,生產數量指數擴張速度大幅趨緩所致。中經院院長張傳章表示,中國封城讓「原物料進不去、貨出不來」的情況,使廠商對Q3的景氣與訂單看法仍不明朗。
根據中經院數據顯示,4月PMI續跌1.5個百分點至56.3%。在組成指標中,最具領先景氣動態的新增訂單指數,自2020年7月以來首次呈現緊縮,指數續跌4.7個百分點來到47.7%;生產數量指數雖維持擴張,但指數也回跌5個百分點至50.2%,接近50%的景氣榮枯分水嶺。
張傳章表示,在六大產業方面全數呈現擴張,其中化學暨醫療生技產業、基礎原物料產業的擴張速度都在60%以上,但部分經理人憂心地緣政治風險推升原物料價格,導致生產成本上升,加上中國封控政策對供需的衝擊,因此PMI未來6個月展望指數大幅下跌8個百分點來到52.9%,這是2020年8月以來最慢的擴張速度。
張傳章指出,廠商原先預計Q2以後是旺季,以往廠商都會積極拉貨,但面臨中國封城讓「原物料進不去、貨出不來」,也讓廠商對於Q3景氣與訂單看法不是非常明朗。
針對經濟成長下修的不確定性,張傳章認為,現階段面臨歐美通膨、美國升息、俄烏戰爭、中國封控等因素干擾,造成製造業目前庫存與價格都維持相對高檔,建議經理人在採購存貨政策上,應從供給端決定存貨、價格的模式,轉換為需求端主導。
中研院經研所研究員簡錦漢表示,目前擔憂的因素很多,包括美國聯準會的升息動作,是否會採取較為激烈的措施,加上每年可能減少1兆美元的縮表政策,對於全球經濟成長都有影響。
簡錦漢說,俄烏衝突持續延燒,俄羅斯在常規戰沒有獲得優勢的情況下,不確定會不會採用激烈手段。他說,如果直接切斷油氣供應,對歐洲來說是很大的衝擊,而原油成本的大幅上升,也是經濟下行的風險。
至於中共持續清零的防疫政策,簡錦漢指出,Omicron病毒傳染力強,如果要清零就必須付出很大的經濟代價,而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因此拖累全球經濟成長可以預期,未來6個月廠商看法偏向悲觀,新增出口訂單可能有所下滑。
中經院第三研究所助研究員陳馨蕙表示,「上海封城是壓垮PMI成長的最後一根稻草」,隨著之前俄烏戰爭推升油價,要口袋夠深的廠商才有可能追價買原油,而目前中國封控因素恐將引發供應鏈危機,因此廠商多數都在觀望,由於需求面已出現雜音,故拉貨力道有逐漸趨緩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