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蔡壁如、張其祿及專家學者、環保團體11日召開「財政部別裝睡,盡速推碳稅」線上記者會,呼籲財政部應將擱置近二十年的碳稅納入《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目前只有臺灣用「碳費」,但歐美及亞洲鄰國都用「碳稅、碳交易」,若臺灣採行碳稅的話,不僅效果比碳費佳,對經濟也有正面幫助。
蔡壁如表示,推動碳稅是跨黨派的高度共識,但卻擱置至今;若只有臺灣用「碳費」,減碳效益有限,且未來要多繳錢給其他國家,行政院應協調財政部、環保署,將碳稅納入《氣候變遷因應法》。
張其祿指出,碳稅是透過「排碳多,課徵多」減少碳排放,當減碳費用比碳稅便宜時,便有誘因主動減少碳排放量;且碳稅相較於碳費對減碳力道更強,稅收運用也更為彈性,只需將碳稅納入原有的稅收體制即可。
張其祿舉例,目前新加坡「低碳未來減緩計畫」是以碳稅為核心進行社會減碳轉型,並提供企業配套機制,目標是成為亞太區的碳服務和碳交易中心;相較之下臺灣進度落後,政府應盡快進行碳稅規劃。
中研院經濟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指出,自2006年以來財政部及多位立委都提出能源稅條例草案,已有足夠的累積,若考量碳稅、碳費的重複課徵問題,《氣候變遷因應法》應明確規範。此外,碳稅收入可以分配給弱勢族群、補貼大眾運輸,對臺灣的產業競爭力、GDP成長及減碳都會有正面效果。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鄭楚忻則指出,根據他們與中研院的研究,環保署若碳費課徵100元,臺灣2050年會損失9,937億元的產值,碳排放會增加17%;反之,若碳定價至少300元為底價及每年10%調升幅度,不僅能達成減碳目標,更能創造每年1%GDP成長。
鄭楚忻舉例,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都要求各國提升碳價,新加坡更是宣布2024年碳稅稅率要提升至25新幣(約新臺幣520元);財政部與環保署應攜手提高碳價,制定從碳費過度至碳稅的計畫。
財部:視碳費實施情形推碳稅
立委郭國文11日在立法院質詢時指出,全球27國課徵碳稅,臺灣目前是全球獨一無二採用碳費的國家;減碳最重要、最有效政策工具是碳定價,但碳定價在韓國、歐盟碳交易系統初期經驗都是失敗的,原因是碳定價沒有達到管制效能。詢問財政部什麼時候用碳稅取代碳費?因為碳稅不是環保署單一小金庫,而是能讓國家全面性統籌運用的工具。
財政部表示,碳定價有數量與價格兩種工具,價格工具含碳費與碳稅,民間意見反映,碳費與碳稅不宜重複課徵,現在視碳費實施情形再來推動碳稅,因稅涉及人民權益,財政部會審慎評估。
環保署長張子敬說,現在碳費先行,是因為急著要讓碳有價化,碳費初期徵收對象約1.5億噸,目前還沒討論費率,會與碳交易並行。碳定價包括收費與交易部分,收費部分要考慮減碳成本、歐盟等,討論碳費率的時候可以考慮遞增路徑與累進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