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基宜花東

宜大前身宜蘭農校遺址 出土遺留重大發現

宜大前身宜農遺址有重大發現,再度發掘墓葬及部分文化遺物。(宜蘭大學提供)
宜大前身宜農遺址有重大發現,再度發掘墓葬及部分文化遺物。(宜蘭大學提供)
【記者謝月琴/宜蘭報導】

宜蘭大學為全國唯一大學校園列冊遺址,宜蘭大學日前於「電資學院擴建工程」建築基地,再度發掘出土文化遺物及生態遺留,主要發現有二處墓葬及部分遺物,目前仍持續進行搶救發掘作業。宜大為善盡在地大學的社會責任,已編列900萬校務基金進行全面搶救發掘,豈料適逢營建市場物價飆漲,加重校務基金財務負擔。期盼中央文化主管部門經費補助,在推動地方考古教育及歷史文物展藏的工作上,助宜大一臂之力。

宜農遺址出土的琉璃管珠(金珠).宜農遺址出土的琉璃管珠(金珠)。(宜蘭大學提供)

宜蘭大學為全國唯一大學校園列冊遺址,當年沿襲學校舊名而稱作「宜蘭農校遺址」。神農校總區的所在地於民國15年創建校時,就曾發現十三行文化舊社類型文物,年代距今約400年前後,極可能是口傳認知與歷史記載的『擺厘舊社』遺址;民國89年及95~96年進行校內建設工程施工時,發現大量考古文物,宜蘭農校遺址才得以呈現於世人眼前,其中以墓葬中出土3件陪葬魚形金屬編物(俗稱金鯉魚)最為特殊。

宜農遺址出土的銅環。宜農遺址出土的銅環。(宜蘭大學提供)

宜大於105年在挖掘地點設立解說牌復刻出土圖騰鑲嵌做為紀念、107年舉辦「穿越時空.倒轉400年」宜蘭農校遺址影片發布暨裸眼3D展示會、108年舉辦「歸來˙宜蘭農校遺址微展」讓出土文物能夠「回娘家」,透過與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合作,將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帶回校內展示與推廣、109年設置「宜蘭農校遺址文化層」常設展示區,重現400年前噶瑪蘭族的生活樣貌。

宜農遺址出土的銅鈴。宜農遺址出土的銅鈴。(宜蘭大學提供)

今(111)年計畫建置噶瑪蘭文化廊道,藉由學校的展出平台連結,讓在地民眾與全校師生重新看見過去噶瑪蘭族人生活過的痕跡,更進一步認識噶瑪蘭文化。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宜大校園就是座博物館,未來更規劃在校內建置可以典藏、展示文化資產的博物館,期盼藉此推動在地知識傳遞,同時深化地方人文價值與素養。

宜蘭大學為提升電資學院整體教學品質、健全學習設備及空間,於107年計畫建設「電資學院擴建工程」,並於108年底設計完成;惟因發包施工前依文資法規定,須先進行考古遺址搶救發掘作業,如今又有了重大發現,發掘二處墓葬及琉璃管珠(金珠)、銅鈴、銅環等文物,搶救發掘作業目前仍持續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