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10日舉辦「2022年臺灣製造業景氣展望暨淨零永續焦點議題發表」。工研院IEKCQM團隊指出,在政策支持下,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內需市場維持一定成長,預期2022年臺灣再生能源產值將達2,095億元規模,年成長5.7%,是2017年以來,首度重返2000億元水準。
工研院表示,2021年起淨零永續議題成為全球顯學,在淨零技術中,相對成熟的再生能源成為首要投資標的。在全球淨零永續趨勢帶動下,預期投綠能、買綠電等活動將更為熱絡,業者應將市場視野由臺灣擴大至國際。
各國政府、企業爭相投入下,太陽光電、風力發電及隨後衍生的儲能產業將穩定成長。工研院指出,預估2022年全球將有3,501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年成長約7.5%。臺灣近年致力於太陽光電、風力發電的導入,也有相當的成果。每人可分配到的風電、光電發電量可與英國、丹麥等減碳優等生比擬,且進一步帶動國內再生能源企業的轉型成長。
工研院表示,由於淨零永續牽涉層面廣,未來針對電動車、氫能等減碳產品使用可能逐漸上升,對綠電的需求也會更高,各國也會依自有資源秉賦決定淨零技術的選項。臺灣地小人稠,自產能源很少,需運用多樣的技術導入、行為改變及海外合作等作法,尋求更多的減碳可能與新商機。
關於臺灣再生能源產業未來,工研院指出,將面臨4大挑戰,包括面對空間資源有限、再生能源滲透率提高的情況下,可能以風光、光儲、前瞻的風氫整合運用模式,提高空間投入綠電的效益;競標型的再生能源案件,因參與者踴躍,低價爭取開發權的情況在全球各地不斷發生,促使競標者思考永續性、整合性的商業手段來因應:全球淨零商機將持續湧現,應思考如何運用國際人脈拓展商機,增加國內產業成長機會;擁有技術能量與資金的廠商,朝自然資源充沛、或相對落後的開發中國家,尋求共同進行減碳的機會與新貿易型態。
工研院建議,臺灣以再生能源的產業發展經驗與能量,擴大發展新能源交通載具、節能商品、氫氣運用及各種工業製程或產品的低碳化,共同建構未來永續成長的社會。
工研院同時發表「2022年臺灣淨零永續行為調查」,發現臺灣民眾在20項淨零永續行為形成比率偏低。且未來2年內除採購家電時,其中「購買具有節能標章或能源效率標示1級的產品」,及「購買與食用台灣生產和時令的食品」兩項行為接受度高於40%;但其他18項行為落實比率較低,尤其18至24歲的年輕族群目前採用比率、及未來落實的意願在各年齡層偏低。
工研院解讀,臺灣民眾淨零永續行為仍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建議政府與企業可以共同合作,透過行為洞察以掌握民眾行為的方式和原因、提供支持個人採取淨零永續行為的基礎設施與技術,並依據容易執行、具備吸引力、具備社交性與即時性4原則,設計推動政策或產品方案,方能使民眾於生活中落實淨零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