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思想單純,對於錢的概念往往較片面、模糊。如果家長對孩子在金錢問題上的教導方式不正確,或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都會導致孩子在這方面出現不好的行為,或與同儕產生矛盾衝突。
比如有些富有的家長,從小就教孩子如何去社交─ ─結交家庭環境相等的孩子,因此讓孩子產生了偏差的觀念,認為有錢就比別人高一等,從而對那些較貧困家庭的孩子頤指氣使、高高在上。而經濟不寬裕的家長則大多是教育孩子凡事要謹慎、不要出風頭,也不要亂花錢;這原本很好、也沒有錯,但家長往往忽略了去了解孩子所處的環境、遇到的事情和孩子心中的想法,從而導致孩子產生自卑或妒嫉心理。
這學期班上來了一個轉學生W,他從小父母離異,跟著母親一起生活。W的母親忙於生計,很少有時間陪伴和教導他,加上家裡經濟很拮据,他的性格也變得有些孤僻乖戾。W來班上一個多月了,一直都是獨來獨往,很少見他下課會和其他學生一起玩,也沒有融入到班級群體中。然而,最近卻出現了幾起和W有關的衝突。例如班上如果有同學穿戴了很新潮的服飾,大家都圍上去看時,他就會諷刺的說:「也就那樣,有什麼了不起的。」同學們因為他這種態度都遠離著他,有個別同學則是故意跑過去刺激他,說他窮酸,雙方還差點打起來,幸虧被其他同學勸住了。
還有一次,W的同學見他的筆只有兩、三枝,就好心的把自己的筆送給他幾枝,誰知W突然激動的把那幾枝筆抓起來扔到地上,對著同學吼:「不用你假好心,不就瞧不起我沒錢,用送筆來取笑我!」同學是個性格溫和的女生,當下便委屈的淚眼汪汪跑來找我。我聽後也覺得很棘手,因為W的媽媽曾經跟我說過,他們家因經濟條件不好,W在以前的學校裡曾被同學欺負、嘲笑他窮酸,因此W對「窮」這個字特別敏感,性格也變得有些偏激。於是我思考著,如何在不傷及W自尊的情況下,引導他去正確看待這些問題。
當天的自習課上,我問學生對貧富的看法是什麼?學生們回答的都很籠統、很模糊。
我又問:「那你們覺得有錢和人品,哪個對人生未來的成功更重要?」班裡一下子安靜下來。
歷史名人 出生貧富皆有
我接著說:「縱觀歷史上流芳千古的名人,其實家裡有錢的和沒錢的都占有一定比例。如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就特別貧窮,父母都被餓死了,他從小以幫人放牛為生,後來到皇覺寺出家為僧,每天打柴、燒水,做著粗活;後來朱元璋投奔郭子興的起義軍,因驍勇善戰和足智多謀被重用,並經過了多年征戰後最終建立了大明王朝,成為了一代開國皇帝。
又如,北宋的大文學家歐陽修和民族英雄岳飛,他們倆年少時也都家境貧寒,但他們卻都有著異於常人的堅強意志,在貧苦的生活中始終奮發圖強、磨練自己,因此才會有那樣的成就。」
看著學生們若有所思的樣子,我繼續說:「那麼家境好的名人有哪些呢?」
「如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出身於名門望族,其父親官至太守,王羲之從小就喜愛書法,每天要花大半天的時間練字;每次他都在家門前的池塘清洗毛筆,時間長了,一池塘的水都變成了『墨池』,最終成為了一代『書聖』。」
「又如西漢出身史官世家的司馬遷,從小刻苦學習各類史書,最終著作出上至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三千多年歷史的《史記》。」
貧而樂道 富而好禮
「還有許多的名人事例,不勝枚舉。那麼你們有沒有發現,歷史上的許多名人不論出身貧窮還是富貴,都是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堅強的毅力,才能做出一番成就。這些人在成名後大多都是待人和善、謙虛誠懇,沒有爭強好勝也沒有仗勢欺人,取而代之的是禮賢下士、三省其身,難道不是這些美好的品德,造就了他們的成功嗎?」
學生們聽後都贊同的點點頭。我說:「當然,老師也不是叫你一定要成為什麼享譽中外的名人,我只是想讓你們正確看待貧窮和富有。孔子云:『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在金錢上我們不要去攀比,不論貧富都要多學習文化和技能,並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有錢不要驕縱、奢侈,對人要能和善;沒錢也不卑不亢,以平常心去對待。因為才華、道德和操守才是更重要的,這樣才會得到別人發自內心的尊重。」
學生們聽後都很有感觸,尤其是W,我在他的眼中看到了光彩。後來W在學習上更加努力了、成績不斷的提高,也能融入群體中了;有同學問他學習方法時,他都會很和善的去講解,也顯得自信了很多。
在教育中,父母應盡早的教導孩子,認識金錢和自身的道德修養之間的關係,多注重品德教育,才會讓孩子將來在面對金錢問題時不出偏差。同時也要多鼓勵孩子加強自身的技能和學識,成為一個真正「富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