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保署說,前(2020)年元月在臺東長濱海岸線發現藍鯨,是臺灣第一筆藍鯨擱淺紀錄,因藍鯨於全球數量稀少,且樣本珍貴,邀集國內鯨豚相關領域的專家,共同進行學術研究。
去(2021)年11月29日與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及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簽署「藍鯨骨骼標本合作備忘錄」,期望將藍鯨全身骨骼樣本修復重建並組裝後,公開展示,以推廣海洋環境教育及保育觀念。
海保署表示,擱淺藍鯨雖為幼體,但全長達20公尺,不僅軟骨組織多,頭骨也破碎嚴重,因此修復及保存工作面臨很大挑戰。骨骼必須先蒸煮至完全除肉後,經長時間的反覆去油處理、晾乾及脫色後,待骨頭可典藏於中長期狀態,才能進行細部修復及碎裂之大片物件定位,最後上色及預組裝。
為讓骨頭原件完整被保留並正確組裝,已將全副藍鯨骨骼進行3D掃描建模,再以數位模型完成虛擬骨骼組裝,同時也模擬修復頭部的缺骨部位,提供後續骨頭原件重建技術重要的參考依據。
目前成功大學完成前置處理之藍鯨骨骼約有156塊(包含鯨鬚板及附屬漁具繩索),已全數交由海生館進行下一階段骨骼細部修復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