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465年,文成帝去世,其年幼的兒子獻文帝拓跋弘繼位。獻文帝下詔說學校教育荒廢已久,導致道德衰微、人才匱乏,現如今天下安寧,可以在各郡和國都設置學官,給年輕人以指導,希望身為儒學大家和德高望重大臣的高允可以出謀劃策。這時的高允已經七十多歲了。
很快,高允上表請求恢復先朝的規章制度,建議規定各郡設立博士、助教、招生學生數量等,建議做博士之人要博通經典、品行忠正清廉。獻文帝聽從他的建議,在各郡府設立學校,加強儒家教育也是從這時開始的。
後來高允因年老多病,多次上書請求告老還鄉,對他十分看重的皇帝沒有答應。於是高允寫下〈告老詩〉,又因為過去一同被徵召之人大多已去世,他感懷故去之人,作〈徵士頌〉,並將他們的名字、品行和美德一一寫下。
皇興年間(西元467年~471年),獻文帝下詔任命高允兼任太常,到兗州祭祀孔子廟,並說:「這次是挑選有才德的人前往,千萬不要推辭。」
後獻文帝又將高允升遷為中書監,加散騎常侍。作為中書監,高允雖然長期掌管著述史書之事,但並不獨斷專行,大體上延續崔浩的舊例。史載,從文成帝到獻文帝的軍事文書,大多是高允所寫。晚年時他推薦高閭來代替自己。因高允的功勞,他被晉爵為咸陽公,加封為鎮東將軍。
有陰德壽近百歲
孝文帝繼承大統之後,高允又被授任使持節、散騎常侍、征西將軍、懷州刺史。八十多歲高齡的高允不辭勞苦,在秋天到邊境巡視,了解百姓疾苦,勉勵百姓求學。
當他來到邵縣後,發現周代的邵公廟遭毀而未重新修造,便道:「賢德的邵公都沒有受到禮遇,這讓做善事的人有什麼指望呢?」遂上表請求對邵公廟進行修葺。
西元478年,高允又上表告老還鄉,上了十幾次奏章,對其深為不捨的皇帝都沒有批准,高允只好以生病為由回鄉。可沒多久,孝文帝就下詔將其召回,還特批用舒適的小車載他回京,沿途亦對他悉心照料。
到了都城,高允被拜為鎮軍大將軍、領中書監,他堅辭也沒用。孝文帝讓人扶著他進入內殿,請他修改制定《皇誥》。高允寫了篇〈酒訓〉,勸勉皇帝要重視德行、遵循善道。孝文帝閱後十分高興,常將此文放在自己的身邊,並常常向高允詢問政事。
考慮到高允年事已高,孝文帝特許他進殿可乘車、朝賀不下拜,為了讓他心情愉快,還讓宮廷樂部派一個樂隊,每五天到高允家裡去演奏;除此以外,還特地賜高允蜀牛一頭、四望蜀車一輛、素几杖各一、蜀刀一口,又賜珍奇食物給他,每到春秋季節經常送到他的住處。又命令朝廷負責膳食的職官,每逢初一、十五送去肉食美酒、衣服綿絹。對於皇帝的賞賜,高允都將之分送給親朋好友,其清廉謙讓到如此地步。
西元486年,孝文帝加封高允為光祿大夫,紫綬金章。皇帝對其恩寵有加。
隔年正月,高允去世,享年九十八歲。在去世的前十幾天裡,高允略感不適,但仍不願臥床不起,不請醫、不吃藥,出入行動、吟詠詩文與往常一樣。孝文帝、馮太后派御醫前去把脈,回來後御醫說高允的脈象已有異常,恐怕不久於世。於是,皇帝、太后派人賜予很多東西,高允喜形於色,對人說:「皇上因我太老,下賜了這麼多東西,我可以用來待客了。」遂上表表示感謝。
過了幾日,高允在睡夢中離世,家人都沒有察覺。在其去世後,孝文帝下詔賜絹一千匹、布二千匹、錦五十匹、雜彩百匹、穀千斛,用作喪葬之費。北魏自建國至此,因去世而蒙皇帝賞賜的人沒有一個人得到這麼多的。
而在其下葬前,孝文帝又下詔追贈高允為侍中、司空公、冀州刺史、將軍,爵位如故,諡號為「文」,賜官服一套。後來在正光年間(西元520年~525年),中散大夫、中書舍人常景追思高允,率領郡中故老為高允立祠樹碑,以為紀念。
史臣對高允的評價很高,說他「依仁遊藝,執義守哲」,他在危難之時敢於說真話,即便處於死境也平靜坦然。只有體察人事、通曉天命之人才能如此。高允先後輔佐四位皇帝,皆得到信任,且享近百年高壽,自北魏建國以來,只有這一個人而已。(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