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科技要聞

NASA成功撞擊 人類首次改變小行星運行軌道

2022年9月26日,NASA現場直播DART航天器撞擊小行星的屏幕截圖(NASA / AFP)
2022年9月26日,NASA現場直播DART航天器撞擊小行星的屏幕截圖(NASA / AFP)

編譯/易凡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雙小行星改道測試」(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DART)太空飛行器,於9月27日清晨7時14分,撞上一顆名為「迪莫弗斯」(Dimorphos)的小行星。這是世界上首次地球防禦系統的測試任務。

NASA此舉的目的是希望藉此改變這顆小行星的運行軌跡,以便將來萬一有天外物體撞擊地球時,可以採用同樣的手段拯救地球和人類。

行星撞地球的末日場景,只出現在虛構故事裡,但科學家相信6千萬年前恐龍滅絕的原因和小行星撞擊地球有關。未雨綢繆的科學家已採取具體行動。

NASA去(2021)年11月為「雙小行星改道測試」任務發射飛行器,今(2022)年9月27日成功執行了一項任務,讓飛行器以每小時2萬公里的速度,撞擊一顆小行星,試圖讓它偏離軌道。

「雙小行星改道測試」任務流程。(公有領域/NASA)「雙小行星改道測試」任務流程。(公有領域/NASA)

距離地球約1,100萬公里外、一顆名為迪莫弗斯的小行星,直徑大約是160公尺,迪莫弗斯在繞行太陽的同時,還環繞著它的兄弟小行星「迪迪莫斯」(Didymos)運轉。這種不太常見的情況,被天文學家稱之為「雙小行星」。

這對小行星其實對地球沒有任何威脅。天文學家認為,撞擊也不可能將它們推向威脅地球的路徑。既然撞擊小行星只為改變其軌跡,就不能將它撞碎。科學家們堅信,600公斤重的DART不會將50億公斤重的小行星擊碎,但應足以達到改變其軌跡的目的。

當DART以每小時22,500公里的速度向迪莫弗斯接近時,它最終不負眾望,在其存在的最後4個小時內自主運行,成功鎖定目標。

DART接近目標時,它的相機以每秒一張的速度傳回了一系列壯觀的圖像,岩石、巨石和光滑的地面在花生狀的小行星表面上變得可見。

在最後撞擊的那一刻,畫面消失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pplied Physics Laboratory,APL)任務總部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鼓掌、歡呼、擁抱和握手。

DART任務成員阿格魯薩博士(Harrison Agrusa)表示,迪莫弗斯的軌道週期可能會下降7分鐘到1小時,不過這需要數週時間才能確定軌道週期變化的程度以及偏轉的有效性。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祥宇表示,根據量測,迪迪莫斯跟迪莫弗斯雙星互繞的週期是11小時多,預計撞擊改變軌道幅度在10%內,使其互繞週期變短,尚需數週才知最終結果,但此計畫可提供更完整資訊,如修正星體軌道需什麼撞擊方向?多少能量與動能等,撞擊碎片也可推測小行星結構與強度,更有機會了解其組成。

飛行器撞小行星模擬圖。(公有領域/NASA提供)飛行器撞小行星模擬圖。(公有領域/NASA提供)

DART任務耗資3.25億美元(約新臺幣100億元),是人類首次嘗試改變太空中自然物體的軌跡。在測試結束後,NASA行星科學主任格拉茲(Lori Glaze)表示:「我們現在正在開啟人類的新時代——在這個時代,我們有能力保護自己免受危險的小行星撞擊。」◇